第341章 天后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武媚娘敛衽垂眸,神色庄肃如寒潭映月,掷地有声:

  “臣妾随皇上综理朝政这么多年,”

  “朝中大小庶务,臣妾虽然不敢自诩样样精通,但十之八九皆能洞悉症结,了然于心。”

  她抬眸望向李治,目光中既有臣子的恭谨,亦有知己的恳切:

  “如今皇上龙体欠安无法理政,太子又需要静养,不能操劳,”

  “满朝文武虽然各司其职,却始终需要人总揽全局、统筹调度,”

  “如此方能确保社稷安稳。”

  “ 而臣妾就是那个深明社稷为重、私念为轻,能居中调和文武、护佑江山无虞的不二人选。”

  话音稍顿,她话锋转向核心诉求:

  “只是往日臣妾只能于珠帘之后听政,”

  “百官奏报需要辗转传递,政令下达亦是多番周折,”

  “稍有延误便可能错失良机,甚至酿成纰漏。”

  “皇上需得赐臣妾一个可直接处理朝政的名分,”

  “让臣妾不必再居于帘后隔靴搔痒,才能更高效地为陛下分忧,”

  “让朝堂诸事井然有序,不致因君臣沟通不畅而受阻。”

  李治闻言,目光落在武媚娘身上,显然对武媚娘的话在认真思考。

  这些年来她在朝政上的辅佐确实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政治才能,

  甚至胜过朝中诸多老臣。

  若没有她的日夜辅佐,自己这病体恐怕早已支撑不住,

  大唐江山也未必能有今日的四海升平。

  此时,立于一侧的太子李弘亦上前一步,神色恳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少不更事、对母后心存芥蒂的叛逆少年。

  这些年,他亲眼目睹武媚娘在朝堂上的雷厉风行与在后宫中的细致温情,被她的政治才能深深折服,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他褪去了年少的浮躁,逐渐成长为一个懂得权衡朝堂利弊、兼具仁心与远见的储君。

  更重要的是,他终于勘破了过往的偏执与误解,

  曾以为母后的每一步筹谋都是为了独揽大权,是为了架空皇权、压制宗室,

  如今却全然读懂了那份深藏在雷霆手段后的深沉母爱。

  他清晰地感知到,母后所有的远见布局、所有的隐忍付出,

  底色里都藏着对他的殷殷护持,藏着对大唐江山的赤胆忠心。

  那份爱,重逾江山,真切得不容置疑,也让他彻底放下了心中的芥蒂。

  于是,李弘躬身说道:

  “父皇,母后所言极是。”

  “母后素有治国之才,且对大唐忠心耿耿,若能让母后直接处理朝政,实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

  李治看着李弘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武则天眼中的期盼与坚定,

  他轻轻松了口气,缓缓点头:

  “朕也认为媚娘所言有理。”

  “这些年来,你为朕、为大唐付出良多,你的能力与忠心,朕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朕准你所请,此后你可与朕一同临朝理政,不必再居于珠帘之后。”

  “朝堂诸事,你亦有权直接处置。”

  武媚娘心中稍定,虽然开口前难免有些许忐忑,

  生怕李治驳回她的提议。

  可即便李治真的否定拒绝她,她也早已下定决心,必当千方百计促成此事。

  最令她意外又宽慰的,是李弘今日的鼎力支持。

  当年的少年郎指着她直言“牝鸡司晨”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而此刻的情形判若两人,

  如今的李弘已能全然理解并力挺于她。

  这份转变让她内心百感交集,既有感动,亦有酸涩。

  她多希望李治龙体康泰,李弘身强体健,如此一来,

  此时此刻顶着天地为她和孩子们遮风挡雨的,便该是她的弘儿啊。

  咸亨五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长安城内张灯结彩,一派祥和。

  李治下旨,

  “自朕临御以来,赖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庇佑,四海之内稍得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然国本需固,礼制当兴,方能彰显大唐威仪,传之后世。”

  “今追尊先祖:以高祖皇帝为神尧皇帝,太宗皇帝为文武圣皇帝,”

  “朕自号天皇,皇后武氏为天后,共辅社稷,是以,帝后同尊,诏告四海。”

  “改元上元,大赦天下!”

  圣旨既下,朝野震动。

  所有人都明白,

  “天后”这一尊号,绝非仅是名号上的尊荣,

  更如为武媚娘的政治行动插上了“合法羽翼”,

  让她从行事身份、决策权限到朝堂影响力,都实现了质的突破与飞跃。

  此前,她虽能于珠帘之后协助李治理政,提出的诸多建言亦能被采纳,

  但所有主张都需借李治之口传递,即便手握实权,也总绕不开“后宫干政”的隐性质疑。

  朝中老臣虽不敢明言反对,却常在私下议论纷纷,认为女子不应涉足朝堂,更不应干预军国大事。

  而“天后”的尊号,以礼制的形式将她的参政地位固定下来,

  她不再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皇后”,

  而是与天皇并列、“共辅社稷”的政治核心,是名正言顺的大唐统治者之一。

  此后,每逢朝堂议事,她可身着朝服直面百官,无需再借帘幕遮拦,

  发布政令时,更能以“天后”名义直接落款,

  从身份上彻底消解了臣下对“女性掌权”的抵触。

  百官奏事时,需同时向天皇与天后行礼,她的意见与决策,也与李治的旨意拥有同等效力,真正实现了“帝后同尊”。

  决策权上的变化更为显着。

  李治在应允她临朝理政时,特意强调“遇紧急之事,有权先行处置”,

  这一许可让她彻底摆脱了过往“事事需奏请李治”的束缚,拥有了独立决断的权力。

  十月二十七,长安城已入冬,

  武媚娘身着深青色袆衣,手持一卷奏折,缓步走到李治面前,

  “皇上,臣妾近日观朝堂政务、民间疾苦,草拟了十二项新政建议,望能为大唐社稷、天下百姓略尽绵薄之力。”

  李治正倚在龙椅上翻阅奏章,闻言抬眸,

  见她神色庄重,眼中满是对国事的关切,便笑着点头:

  “媚娘有心了,快呈上,朕与你一同细看。”

  武媚娘起身,将奏折递到李治手中,随后侍立在侧,轻声讲解:

  “臣妾这十二事,首重民生根基。”

  李治阅后大为赞赏,抬眼看向武媚娘时眼中满是亮色:

  “媚娘这‘十二事’,句句切中要害!”

  “既解百姓耕作之困,又补朝堂吏治之疏,有你辅佐,朕如得左膀右臂,何愁天下不治?”

  他将奏折置于案上,伸手握住武媚娘的手腕,语气愈发恳切:

  “往后朝中大事,你只管这般直言献策,朕信你,更信你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心意。”

  武媚娘虚靠在李治的肩膀上,语气温柔:

  “皇上信臣妾,臣妾便敢以性命相托,为皇上分劳、为天下解忧。”

  “只是臣妾所求从非权势,唯愿皇上能得清明吏治,百姓能有安稳生计,”

  “待来日史书落笔,能得一个好字,臣妾便此生无憾了。”

  李治揽住她的肩膀,

  将头与武媚娘的头紧紧靠在一起,

  夫妻这么多年,他早已摸透了她看似柔软外表下的刚劲,

  也懂了她每一句“为天下”背后藏着的赤诚。

  他指尖轻轻揉着她发间的玉簪,声音里满是依赖:

  “旁人只道你聪慧果决,却不知你为这份‘果决’熬了多少夜、担了多少风险。”

  “朕信你,不只是信你的才干,更是信你从未变过的、与朕同守这江山的心意。”

  武媚娘眉眼欢喜,

  抬眸时眼尾谦和,眼神清明:

  “天下是皇上的天下,百姓是皇上的百姓。”

  “臣妾能做的,是替皇上多听些民间疾苦,多补些朝堂疏漏。”

  李治看久了政务,有些疲惫,他闭上眼睛,

  语气感慨,

  “朕能得媚娘为妻,实乃朕此生之幸,更是这天下之幸。”

  翌日早朝,李治准奏十二事。
  http://www.zwhl.cc/zw32346/3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