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陛下限期已至,是否如实上奏?\"

  蓝玉恍若未闻。

  派出的密探两日未归,不祥预感始终萦绕心头。

  \"蓝玉将军!\"

  冯胜重击案几。

  蓝玉猛然回神:\"何事?\"

  冯胜蹙眉:\"近日为何总是神不守舍?\"

  \"有吗?\"蓝玉勉强笑道。

  \"至今未寻得燕王踪迹,陛下限期已至。\"

  冯胜满面忧色,\"是否该递折子说明情形?\"

  \"不可!\"

  蓝玉断然否决。

  蓝玉的手下进了丛林后音讯全无,他不敢轻易向朝廷递奏折,生怕朱元璋再派兵前来。

  在手下未归之前,他不想让朝廷知晓太多内情。

  “兄弟,你可是有事瞒着我?”

  征战多年的冯胜见蓝玉神色恍惚,隐约猜到了些什么。

  “我哪有什么事,”

  蓝玉故作轻松地答道,“只是担心燕王殿下在丛林中的安危罢了。”

  “当真?”

  冯胜见他闭口不提,露出意味深长的表情,不再追问。

  ………

  与此同时,何秋一行人随着村民的指引,住进了村长家中。

  与村长交谈后,他们得知此庄名为解家庄,位于北直隶东边,归顺天府管辖。

  朱棣得知后心中暗喜——再往北走,便是他的封地顺天府了。

  “几位公子,真是从那‘死亡森林’中走出来的?”

  村长一脸惊讶地问道。

  “老人家,千真万确,我们确实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郑和认真回答。

  “哎呀,真是神人啊!进了那片森林的,至今没见有人活着出来。”

  村长连连惊叹。

  正说话间,一名少年急匆匆跑进屋里,脸上沾着泥,气呼呼地说:

  “爷爷,隔壁二狗抢我的书!”

  “缙儿,过来。”

  村长把少年拉到身边,向何秋等人介绍:“这是老朽的孙儿解缙,顽皮得很,诸位莫要见怪。”

  “解缙?”

  何秋一愣,“你孙儿叫解缙?”

  “自然姓解,我们这是解家庄啊。”

  村长见何秋神色有异,本能地将孙子护到身后。

  “先生,怎么了?”

  朱棣察觉到何秋神情变化,关切地问。

  “没什么。”

  何秋摆摆手,走到少年面前:“你真的叫解缙?”

  “嗯。”

  少年怯生生点头。

  朱棣在一旁暗自纳闷,不解何秋为何对这少年如此关注。

  “你方才说别人抢你的书——看来你很喜欢读书?”

  何秋又问。

  “当然!我可是附近有名的神童。”

  解缙撅嘴答道。

  “那我考考你,《三字经》会背吗?”

  “会!人之初,性本善……”

  听着解缙流利背诵,何秋眼中惊喜愈浓。

  眼前这少年,或许就是未来大明的状元、《永乐大典》的核心人物。

  一旁的道衍和尚掐指推算,缓缓开口:“此子天资聪颖,将来必中状元。何施主,老衲所言可对?”

  “什么?我孙儿能中状元?”

  解村长激动不已——状元可是光耀门楣的大事。

  “出家人不打诳语。”

  道衍双手合十,低声诵起 ** 。

  得知这个消息,解村长更加欢喜,当夜盛情款待了何秋一行人。

  次日清晨。

  歇了一晚的何秋一行人早早离开解家庄,启程向北。

  “何施主,老衲有一事,不知该问不该问。”

  路上,道衍和尚走到何秋身旁,面露犹豫。

  “但说无妨。”

  “昨日为何你对一个少年那样留意?莫非你也懂得推演之术?”

  道衍说出心中疑问。

  “推演不敢当。”

  何秋微微一笑,他总不能告诉道衍,自己来自未来,知晓一切。

  道衍更加好奇,见众人正在赶路,便凑近何秋耳边,低声说:“何施主,老衲还有一事相求,请你务必答应。”

  何秋见他神神秘秘,忍不住道:“有话直说,何必这样藏藏掖掖。”

  “你我各自推算,就依昨天那少年之名,算算他日后官运如何?”

  “你是说解缙?”何秋问。

  “正是。”道衍郑重地点头。

  “他有什么好算的,四十七岁就死了。”何秋随口答道。

  “何施主,您难道是神仙?竟不需掐指推算?”

  何秋的回答让道衍彻底愣住,他昨日耗费不少功夫才推算出解缙死于四十七岁。

  何秋竟这么容易就说对了。

  “神人,真是神人,怪不得我算不出他的命数。”

  望着何秋的背影,道衍摇了摇头。

  他原以为自己推演之术已臻化境,没想到人外有人,而这人无疑就是何秋。

  两人谈话就此结束。

  一行人重归沉默。

  毕竟只有到了顺天,大家的性命才算有了保障。

  “和尚,刚才你和先生在说什么?”

  朱棣凑到道衍身边,低声打探。

  “殿下,老衲自以为能算尽天下命数,方才与何施主一番交谈,才知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此话怎讲?”

  朱棣见道衍摇头叹息,更好奇了。

  “殿下,何施主不仅才华盖世,更懂推演命数,如此卓尔不群之人,殿下千万要把握住了。”

  道衍双手合十,说完便不再多言。

  三天后。

  顺天府城门外。

  何秋一行人终于抵达目的地。

  顺天府原是元大都,元朝的都城。

  自朱元璋率部由南征北,将元朝逐至塞外,此地便成了大明的边疆。

  “先生,请。”

  到了自己的封地,朱棣向何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第13章:八岁孩童朱高炽

  顺天府。

  城中。

  穿过繁华街市。

  不多时,何秋一行人来到一座宏伟府邸门前。

  府邸门梁上悬着一块鎏金牌匾。

  ——燕王府!

  “爹。”

  这时,府内跑出一个七八岁、体型微胖的男孩。

  “炽儿。”

  朱棣一见孩子,立刻将他抱起:“又重了,爹都快抱不动你了。对了,你二弟和三弟呢?”

  “他们还不知道您回来,这个消息只有娘亲和我知道,二弟与三弟还不知情。”

  孩童用稚嫩的嗓音答道。

  炽儿?

  难道是朱高炽?

  那位历史上的大明仁宗皇帝?

  “先生,这是我家老大,朱高炽。”

  朱棣回头向何秋介绍怀中的孩子,随后将他放下,轻声嘱咐:“炽儿,来拜见先生。”

  “朱高炽见过先生。”

  朱高炽依言行礼。

  何秋一时间觉得如同身在梦境。

  先前在解家庄遇见未来的状元解缙,此刻又有朱高炽向他执弟子礼。

  “炽儿,往后你要多向先生学习,先生的本领深不可测。”

  “炽儿明白。”

  朱高炽认真点头。

  燕王府。

  刚步入厅堂,

  一位头戴珠翠、衣着华美的年轻女子迎上前来。

  “王爷,您终于回来了。”

  女子眼眶泛红,神情疲惫,向朱棣欠身行礼。

  “夫人,让你担忧了。”

  朱棣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怜惜。

  夫人?

  这难道是燕王妃?

  历史上的仁孝皇后徐氏?

  徐达的女儿?

  何秋正出神时,

  朱棣指着何秋对徐氏介绍:“夫人,这是我在林中遇到的贵人,何秋先生。若非先生相助,我恐怕早已成为野兽的腹中餐。”

  “徐氏见过先生。”

  燕王妃徐氏微微欠身。

  “爹!”

  两个孩童跑进厅中。

  “煦儿,燧儿。”

  朱棣蹲下身,激动地将他们搂入怀中。

  毫无疑问,这两个孩子就是朱高煦与朱高燧,日后的汉王与赵王。

  “爹,这些天您去了哪里?您还说要带我去塞外驱逐鞑虏呢。”

  身形比同龄人高大的朱高煦问道。

  “是啊,爹,娘常常偷偷哭泣,我们都担心您。”

  瘦小的朱高燧跟着应和。

  何秋静静观察着两个孩子的言语。

  不难看出,朱高煦果然如史料所载,尚武好战,年纪虽小,却已向往战场。

  而朱高燧则显得更为敏锐圆融,难怪日后朱棣会让他执掌北镇抚司。

  “爹只是路上有些耽搁。”

  朱棣未吐露实情,毕竟孩子们还小,多说无益。

  “煦儿,燧儿,快来拜见何先生。”

  朱棣牵着朱高煦和朱高燧走到何秋面前,教导他们向何秋行礼。

  “朱高煦拜见先生。”

  “朱高燧拜见先生。”

  朱高煦和朱高燧一同拱手顿首。

  “炽儿,你也过来。”

  朱棣向一旁的朱高炽招手,随后对何秋郑重说道:“先生,我有一个不情之请,恳请先生务必应允。”

  “请讲。”

  何秋心中已有猜测,却未明言。

  “我这三个孩子,炽儿稳重,煦儿勇武,燧儿机敏。”

  朱棣抱拳请求:“我想请先生在他们之中择选一人,成为他的老师。”

  何秋的才能,朱棣心知肚明,也曾亲眼见证。

  若能令自家孩子拜在何秋门下,学得一身本事,将来足以戍卫边关,成为国之栋梁。

  “先生意下如何?”

  见何秋沉默不语,朱棣轻声探问。

  他之所以未让三个孩子都拜师,一是顾虑何秋性情不同常人,恐遭婉拒;二则担心何秋精力有限。故而,从三人中择一最为稳妥。况且,待他百年之后,燕王之位终将由一人继承。

  “就他吧。”

  何秋早已洞悉朱棣心思,指着朱高炽打趣道:“我初次为人师表,若教得不好,可莫要怪我。”

  “岂敢岂敢。”

  朱棣难掩激动,转头对朱高炽道:“炽儿,还不快行拜师之礼?”

  “学生朱高炽,拜见先生。”

  朱高炽当即跪地,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何秋赶忙将他扶起,心中仍有些恍惚——自己竟成了未来仁宗皇帝的老师。

  “炽儿,往后何先生便是你的老师,切不可忤逆师长,万事皆须听从教诲。”

  朱棣神色郑重地叮嘱道。

  “孩儿明白。”
  http://www.zwhl.cc/zw38263/1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