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朱棣连忙正色道:“鲁先生何必急着走?今日炼成不锈钢,本王正要设宴庆祝,先生亦是功臣,不如留下饮宴再行。”

  鲁道元老脸一红,惭愧道:“殿下莫要取笑鲁某了,这几日我只会拖何先生后腿,哪还有脸参加什么宴席?”

  “这……也罢,那待先生启程时,本王亲自相送。”

  “不敢劳烦殿下。”

  言罢,鲁道元匆匆离开了铁匠工坊。

  这一次,他颜面尽失,只想快些远离这个令他难堪的地方。

  望着鲁道元远去的背影,朱棣几乎笑出声来。

  何秋走到朱棣身侧,轻声道:“殿下,鲁先生本是好意,您这般戏弄他,是否有些过分了?”

  “是。”

  朱棣坦然承认,“本王确实过分了些,但这么做——让本王很是痛快。”

  何秋顿时不想再接话。

  这人实在太过顽劣。

  “先不谈鲁先生了。如今不锈钢既已炼成,长枪与手枪是否很快便能打造出来?”

  朱棣眼含期待地望着何秋。

  身为驰骋沙场之人,他对那些威力强大的兵器向往已久。

  何秋摇头道:“还早。不锈钢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研制底火、配制特制**,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朱棣面露失望,但很快又振作起来:“无妨,本王等得起。我相信何先生不会让本王等太久的。”

  何秋立刻推辞:“这可说不准,殿下莫要对我期望太高。”

  想要改进明代火器的底火,必须先研制出 ** 。

  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艺,别说何秋,即便真请来化工大师,以明朝的工艺条件,也未必能在短期内制成 ** ……

  第49章 第二份大礼

  朱棣对何秋的信任,实在有些盲目了。

  尽管何秋已经毫无保留,朱棣依旧笑容满面地说道:“何先生,本王明白,你是不愿我抱太大期望才这样说的。其实无妨,一年也好,两年也罢,本王都能耐心等待!”

  何秋点头回应:“殿下能这样想就好。虽然目前不锈钢还不能用于制造火器,但用来打造**是没问题的,肯定比现有的钢铁更为坚固。”

  朱棣闻言眼神一亮:“这主意不错!只是不知道这不锈钢的产量能有多少?”

  何秋平静地回答:“采用灌钢法进行流程化生产,只要生铁供应充足,以目前这座铁匠工坊的人手,日产万斤以上不成问题。”

  朱棣的呼吸顿时变得急促起来。

  日产万斤,这个数字实在惊人。

  基本上,只需一周时间,就足以生产出为燕王府亲卫打造兵器所需的不锈钢。

  “何先生,你真是太了不起了!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代表军中将士向你致谢,感谢你让他们在战场上多了一分生还的希望。”

  说完,朱棣郑重其事地向何秋深深鞠了一躬。

  何秋赶忙扶起朱棣:“殿下,你我之间何必如此客气!我不过是随手为之罢了。除了不锈钢,我还有另一份大礼要送给你!”

  “还有厚礼?”朱棣兴奋地追问,“不知何先生要送我什么?”

  何秋神秘一笑:“殿下去我院子里一看便知,这份大礼定会让你满意!”

  说罢,何秋背起双手,潇洒地朝工坊大门走去。

  朱棣见状,急忙跟上。

  ……

  不多时,两人便来到了东厢院落。

  院中的菜园里,已是绿苗葱茏,生机勃勃。

  何秋指着那片青翠,平静地说道:“这就是我要送给殿下的大礼——一种真正能够推广至全国,可作为主粮,亩产五千斤以上的作物!”

  朱棣一时怔住。

  不久前,何秋曾以单株万两金的价格卖给他一批红薯苗,声称亩产可达四千斤以上,能推广天下,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如今,何秋居然又拿出了一种亩产五千斤以上的粮食作物。

  “何先生,本王实在是囊中羞涩了!”朱棣带着几分委屈对何秋说。

  他第一反应是,何秋又想让他破费。

  何秋脸色一沉,摆手道:“殿下误会了,这种作物我可以免费赠送,分文不取!”

  “这……当真?”朱棣仍有些将信将疑。

  何秋顿时不悦:“殿下若是不想要就算了,我直接献给皇上,怎么也能换个公爵当当!”

  朱棣一听,赶紧拉住何秋的手腕:“何先生误会了,本王怎会不要!方才只是玩笑之语。不知这种作物叫什么名字?”

  何秋轻哼一声:“算你识趣!这种作物名叫土豆,也叫马铃薯。”

  与红薯相比,土豆确实更适合作为主粮。它的淀粉含量更高,饱腹感更强。最关键的是,土豆更适宜在寒冷地区种植。就像何秋前世所知,南方多种红薯,而土豆的高产区域则主要集中在北方。

  顺天府位于北方地区。

  选择主粮时,土豆因亩产量更高,明显是更合适的选择。

  而且多食土豆还不易引起胀气。

  综合这些因素,何秋迅速将土豆呈献出来。

  若能在明朝初期便推广土豆种植,必将挽救众多生命。

  明朝时期天灾频仍,甚至遭遇了千年难遇的小冰河期。

  每次灾害都导致大批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严重时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

  何秋虽不算大善人,却也愿尽己所能做些善事。

  明朝承载着华夏风骨的最后荣光,他期盼这个朝代能变得更好。

  朱棣无法体会何秋的心情。

  他抚着下巴说道:“土豆这名字略显土气,依本王看,叫马铃薯更合适。这马铃薯真能亩产五千斤吗?”

  何秋耸耸肩回应:“我正好种了一亩土豆,殿下若不信,现在就可派人来挖,看看收成如何!”

  朱棣正有此意,两人想法不谋而合。

  “好!既然何先生这么说,本王这就去叫人,请先生稍候。”

  说罢,朱棣快步出院找人去了。

  约莫半个时辰后,朱棣回到院中。

  身后跟着十位身着粗布衣、皮肤黝黑的老农。

  老农之后是姚广孝、金忠、郑和等人。

  这些人皆是前来见证奇迹的。

  在明代,粮食亩产普遍不高,像红薯、土豆这般动辄亩产数千斤的作物,堪称神迹。

  姚广孝等人身后还跟着几名手持大秤的书吏,负责称重并记录土豆的实际产量。

  朱棣进院时原本龙行虎步,威仪十足。

  见到何秋后却立即展露笑容:“何先生,我多带了几人,您不介意吧?”

  何秋摆手道:“无妨,请殿下即刻派人开挖吧,我也很想知道这一亩土豆的产量。”

  “好!”

  朱棣立即吩咐农夫下地挖掘土豆。

  姚广孝等人立于田埂旁,眼中带着疑虑。

  朱棣此前购置的一百株红薯苗刚种下,他们尚未亲眼见证红薯的高产,对何秋所说亩产五千斤的土豆自然存疑。

  即便是神仙,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推出两种高产作物。

  如今他们终于有机会亲眼验证奇迹。

  第一株土豆很快被挖出。

  这一串土豆个个如成 ** 头大小,长势喜人。

  书吏接过土豆放入秤盘。

  “九斤八两!”

  这数字一出,田边众人顿时哗然……

  仅一株青苗便能结出近十斤果实,实属难得。

  随后,更多土豆被陆续挖出。

  而书吏报告的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两石!”

  “三石!”

  “五石!”

  听到这里,朱棣眼中已泛起兴奋的光芒。

  主粮作物达到五石,意味着它的收成已超过南方肥沃地区的水稻产量。

  但书吏的报数并未停止。

  数字仍在攀升。

  当报到十石时,朱棣和姚广孝等人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这产量已经是南方水稻的三倍了。

  大明在册户籍有两千六百万户,算上隐户,最多也就三千万户。

  如果这种作物能够推广全国,百姓的温饱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朱棣忍不住走进田里,想近一点看看土豆是如何被挖出来的。

  姚广孝、金忠等人也往前挪了几步。

  奇迹已经出现,总要凑近些,才能看得更清楚。

  老农们还在辛勤地挖掘。

  十石并不是终点。

  最终,书吏一直报到了“三十三石”,才停了下来。

  老农们也弯着腰,缓缓从田里退出。

  书吏身旁,土豆已堆成一座小山。

  朱棣此时已经麻木了。

  对他而言,三十三石和十石差别不大。

  十五石已经足以养活天下百姓。

  三十三石,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土豆的亩产已经充分验证,彻底震撼了朱棣和姚广孝等人。

  现在唯一需要确认的,是这东西是否真的能作为主粮。

  朱棣迈着激动的小快步冲到何秋面前,满怀期待地问道:“何先生,这……这土豆真的可以当主粮吃吗?”

  何秋点头道:“当然,现在土豆已经收上来了,我可以做一顿土豆宴,让殿下亲口尝尝!”

  朱棣眼睛一亮,本想立刻答应,却又犹豫道:“这……不太好吧,先生今日也辛苦了……”

  何秋一眼看穿了他的心思。

  顺势说道:“既然这样,那就改天再说吧!”

  顿时,姚广孝和郑和都用幽怨的眼神望向朱棣。

  他们在丛林时,每天吃何秋做的饭菜,口味都被养刁了。

  回到顺天府后,吃什么都不香,人都瘦了不少。

  好不容易有机会再尝何秋的手艺,却被朱棣一句话给搅黄了。

  要不是碍于朱棣王爷的身份,姚广孝和郑和恐怕真要动手了。

  好在朱棣及时意识到自己失言。

  他赶紧抓住何秋的手腕,赔笑道:“何先生,我想了想,土豆要是改天再吃,恐怕就不新鲜了,要不还是今天吃吧!”

  何秋斜眼看他:“殿下,土豆窖藏可以储存三个月以上,不存在新不新鲜的问题。”

  “啊……这……”

  朱棣抓耳挠腮,一时语塞。

  这时姚广孝忽然开口:“何先生,你费心研究土豆,今日又召集我们前来观礼,如果半途而废,岂不可惜?”

  何秋顺着话头应道:“说得也对,土豆都挖出来了,不尝一尝确实可惜。那你们在这儿等着吧,我去做饭。”

  说完,何秋就准备去挑土豆。

  这时,一个穿黑衣的中年人快步上前,拱手说道:“何先生,我来给您帮忙吧!”

  何秋看向那人,一脸茫然:“你是哪位?”
  http://www.zwhl.cc/zw38263/1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