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何秋没接他的夸奖,继续问:“我再问殿下,如果这吮指原味鸡我卖三两银子一份,您愿意买吗?”

  朱棣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愿意!这么好吃的东西,值这个价!”

  何秋笑着说:“一斤鸡肉我能做出五份吮指原味鸡。一份三两,五份就是十五两!”

  朱棣停下吃饭的动作,转头看向何秋,有些不敢相信:“差价这么大?”

  何秋点头:“就是这么大。我已经让金忠用比市价高一倍的价格去收鸡,打算把这些鸡都做成小吃卖出去。”

  朱棣挠了挠头:“所以……何先生你到底想说什么?”

  他感觉何秋话里有话,但一时没完全明白。

  何秋意味深长地说:“殿下,对百姓来说,养鸡不难,花点时间和精力就能养不少。他们可以把鸡卖给商人,商人再卖给我,赚中间的差价。我提高了收购价,商人跟农户交易时也会相应提价,这样农户就能多赚点钱!”

  第68章 重视商贾

  朱棣似乎有点明白何秋的意思了,但又像隔了一层雾。

  “何先生,你能说得再明白点吗?”朱棣谦虚地问。

  何秋笑道:“殿下,这么说吧,如果我的肯打鸡生意做起来,农户多养一只鸡,年底就能多几两银子收入,而且几乎不用花什么钱。有了这笔额外收入,他们可以买盐、买米、扯几尺布,日子会比以前好过些!”

  朱棣点头:“确实如此,何先生这样做也是利民之举,本王代百姓感谢你!”

  何秋摆手道:“你该谢的不是我,而是那些四处收鸡的商贾,是他们把银子送到了百姓手里!”

  如果没有这些商人,普通百姓不会为了卖掉几只鸡而走上几十里山路来到顺天府城中——农事繁忙,他们实在抽不开身!

  而商人们则能用马匹拉车,收购整村的**,再转售到我这里,靠批量买卖获利。他们追逐利润的同时,也切实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朱棣微微眯眼问道:“那么……何先生是想告诉我,若要改善民生,必须先重视商人?”

  “正是!”

  何秋打了个响指,说道:“正因为有商人的存在,货物才能流通起来,变成实实在在的银钱,送到百姓手中!

  我不否认商人里也有奸猾之徒,可如果商人数量够多,百姓就有了选择。他们能选品行更好的商人交易,也能做更多事来赚钱,逐渐变得富足。”

  朱棣陷入沉默。

  他的认知深受撼动。

  “士农工商”的思想,最初由管仲提出。

  千百年来,历代朝廷都遵循这个观念。

  士人治理天下,农民供养天下。

  至于工与商,向来不被看重。

  可今天,何秋用几样肯打鸡的小食,让朱棣看到了商人的分量。

  只让百姓吃饱并不够。

  还得让百姓富起来。

  只有富足,百姓的日子才能有滋味,才会感到满足。

  天下,也由此安定。

  静默许久后,朱棣忽然起身,向何秋拱手道:“何先生,多谢你这一课,本王今后定会更加重视商人。”

  何秋含笑回应:“看来殿下是真的明白我的意思了。眼下我这肯打鸡的生意还在寻合作之人,金忠已经加入,不知殿下是否也有兴趣参与?”

  “什么?”

  何秋话题转得太快,朱棣一时没反应过来。

  愣了好一阵,他才挠头说道:“何先生是要本王出钱吗?王府账上余钱可不多了!”

  何秋摆摆手:“殿下误会了,我不需要您出钱,只需借用一条运输线路。”

  “运输线路?”

  朱棣面露困惑,“先生能否说得再清楚些?”

  何秋背着手站起身,解释道:“肯打鸡这生意,走的是集中配送的路子。每天清晨,把各门店需要的食材统一送去。

  门店只需热油一炸,就能卖给客人。这么做,最能保证各家肯打鸡的味道一致。

  而其中最关键的是——配送食材必须又快又新鲜!

  要做到这点,只有一条路:走驿道,并在每个驿站补充用来保鲜的冰。”

  朱棣顿时明白过来。

  正如所言,要想食材又快又鲜地送达,确实走驿路最稳妥。

  而整个顺天府,能调动驿路的,也只有他这位燕王。

  因此拉他入伙,实属必然。

  想通这点,朱棣挺直身子说道:“既然何先生都已筹划妥当,本王自然没有推辞之理。不过本王仍想知道,以这条运输线路参与生意,最终我能分得几成利润?”

  何秋比了个手势说:“六成!”

  “六成?”

  朱棣猛地起身,惊讶地望着何秋:“先生此话当真?本王竟能分得六成?这……未免不妥吧?”

  何秋含笑答道:“并无不妥。方才我已言明,运输线路是这门生意的命脉,在分成中占据大头理所应当,殿下尽管收下便是。”

  若按实际投入计算,燕王至多能得四成利。何秋特意多加两成,看重的正是他燕王的身份。

  要想让肯打鸡在顺天府遍地开花,就必须借燕王的名头震慑宵小。

  更何况这位王爷将来会登临帝位。到那时,肯打鸡便是皇家的产业。此刻让利,实为长远计。

  朱棣心知肚明,当即举茶相敬:“何先生既如此说,本王便却之不恭了。在此立誓,肯打鸡在顺天府必当畅通无阻!今日以茶代酒,祝我们生意兴隆,既富自身,亦惠百姓!”

  说罢仰首饮尽杯中茶。

  何秋笑道:“有殿下此言足矣。今日所见小吃不过冰山一角,待其他菜式陆续推出,生意定然更上一层楼。”

  朱棣迫不及待追问:“其他菜品……都如先生今日所做这般美味?”

  何秋扬眉:“自然同出一脉!”

  朱棣强压馋意道:“若真如此,何愁客源?不过眼下尚有一道难关亟待解决。”

  何秋沉吟:“殿下所指……可是镇守丰台之事?”

  朱棣神色凝重:“正是!本王细究过后,发现丰台防务实在棘手。”

  朱棣忧心忡忡,何秋却从容发问:“难在何处?”

  “难在防御薄弱!”朱棣眉头紧锁,“丰台距边关较远,城墙低矮,又无护城河。若遇奇袭,实难抵挡!”

  何秋挑眉:“此事易尔,不让敌军近前即可。”

  “谈何容易!”朱棣苦笑,“如今唯仗 ** 御敌。然箭矢射程有限,难以全面封锁。若全军配备火铳倒可解困,可惜时不我待啊!”

  听闻此言,何秋暗自称许:不愧是将来的永乐帝,对火器果然执着。史上神机营虽为太祖所创,真正将其发扬光大者,正是眼前这位燕王。

  另有四百名炮兵,配备**重炮一百六十门,大连珠炮二百杆。其余一千人均为骑兵,装备**冲锋兵器。从神机营的配置便可看出朱棣对火器的重视程度。若非受制于当时的生产条件与科技水平,朱棣恨不得让所有明军都配置火器。

  “殿下,如今要让全数亲卫换装新式火铳确实不易,但臣已命匠人新造了一批装备,足以令镇守丰台变得易如反掌!”何秋满怀信心地向朱棣汇报道。

  朱棣顿时生出兴趣:“何先生又研制出何等利器?”近 ** 忙于政务,未曾过问铁匠工坊及新设的**研究所进展,故对何秋的新成果一无所知。

  何秋不再遮掩,直言相告:“臣命匠人铸造二十门大炮,有效射程达五百米,用于守城绰绰有余。”

  “五百米?”朱棣难以置信,“父王神机营最精良的火炮射程尚不足百米,先生所造竟能达五百米?”

  何秋傲然应道:“殿下切莫将臣与寻常工匠相提并论。常人做不到的,不代表臣也做不到。”

  朱棣恍然颔首:“先生乃世外高人,能造出神器也在情理之中,倒是本王失言了。”

  何秋拱手道:“殿下不必挂怀。这二十门红衣大炮现存放于**研究所,随时可随军启程。”

  朱棣跃跃欲试:“出征前可否让本王一试火炮威力?”

  何秋当即劝阻:“不可。此炮威力惊人,若此时试射必惊动蓝玉大军。臣愿以性命担保,这二十门火炮绝无问题。”

  早在数日前,何秋通过签到获得完整火炮图纸与检测仪器,经严格检验已确保质量万无一失。

  朱棣对何秋深信不疑,当即拍板:“既得先生保证,本王便放心了。今日午后王府校场点兵,明日清晨开赴丰台!”

  翌日拂晓,校场之上明黄旌旗猎猎作响。三千全副武装的王府亲卫肃立如松。这位久经沙场的皇子向来重视亲卫建设,就藩前便奏请朱元璋拨付大量军备,驻守顺天后更是日日操练,方练就今日这般雄壮军容。

  朱棣立于点将台,向身侧的何秋笑问:“先生观我军容如何?”

  何秋由衷赞道:“兵强马壮,气势如虹!”

  朱棣脸上掠过一丝得意的笑容,随后却转为叹息:“可惜人手太少,否则本王岂会容忍蓝玉这般张狂!”

  何秋点燃一支烟,平静说道:“兵贵精而不贵多,殿下应当明白这个道理。”

  朱棣望着何秋口中吐出的烟雾,好奇问道:“何先生,你放在嘴里的是何物?”

  何秋轻弹烟灰答道:“此物名为香烟,是我故乡的特产。”

  “香烟?”朱棣咽了口唾沫,“可否让本王尝尝滋味?”

  在丛林生活中,朱棣早已显露出对美食的执着。为了能多品尝何秋的手艺,甚至一度不愿前往封地。如今这份对食物的渴望愈发强烈,见到能入口之物便想一试。

  何秋当即拒绝:“不可,此物损害健康,多吸会危及性命。”

  “什么?”朱棣愕然,“那何先生你……”

  何秋昂首道:“我与常人不同,体质特殊。”

  朱棣闻言顿感失望。他心知肚明,自己不像那些养尊处优的皇子,自以为天赋异禀。他自幼随朱元璋颠沛流离,深知朱家出身寒微。既然何秋提及体质特殊,他自然不便强求。

  只得转开话题:“此次镇守丰台,何先生不能同行实在可惜。”

  何秋挑眉道:“无妨,我本不谙军事,去了也是徒劳。有**研究所众人随行足矣。”

  说到底,何秋现在既无文职也无武衔,实在没有理由亲临战场。况且拥有二十门火炮镇守丰台易如反掌,他更愿把握时机积累财富。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权财二者总需占其一。何秋生性不喜拘束,对权势兴趣寥寥,唯有选择成为富家翁。
  http://www.zwhl.cc/zw38263/1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