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朱权深鞠一躬,向何秋表达感激之情。

  朱权随后告辞,同来的徐增寿也不便久留,事情既已谈妥,留下也无意义。

  朱高炽出门相送,返回院中便急切地问何秋。

  “姐夫,你这般劝说十七叔,他会听从吗?”

  “宁王殿下是聪明人,不会做糊涂事的。”

  朱高炽松了口气,又愤愤说道。

  “哼!有些人啊!就盼着我父王与这两位叔父相争!难不成还做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美梦?”

  说罢仍余怒未消。

  “我原以为他当真继承了大伯的仁厚,如今看来全是虚伪做作!只会装模作样,先前替他孔家求情,如今又将宁王叔他们分封到东北,这些事哪一件像是大伯会做的?”

  “如此心急地对付我父王,若他日登上皇位,我燕王府岂有活路!”

  朱高炽放下茶盏,语气沉重。

  何秋肃容提醒:

  “高炽,慎言!”

  他凝视着朱高炽,缓声道:

  “这些事莫要插手,这些话也莫在外提及。相信你父王,他自有安排。”

  朱高炽不甘地抿紧嘴唇,最终还是闷闷颔首。

  何秋心中暗忖:我的岳父大人,您总不至于如此沉不住气,被人稍稍试探就自乱阵脚吧?

  第254章 太孙的小手段

  何秋此刻绝不敢向朱棣透露任何风声。他执掌锦衣卫,全凭朱元璋的信赖,若贸然表态支持燕王,非但于事无补,反会招来祸患。

  眼下他唯有蛰伏待机,静待朱元璋对朱允炆的不满日益累积。待到时机成熟,无需他暗中联络,朱棣自会有所行动。

  何秋继续潜心改革锦衣卫,力求将其锤炼成帝王不可或缺、旁人无从指摘的利刃。

  另一方面,他依旧为留京的皇孙们授课。说起讲学,太孙朱允炆已多日未曾现身学堂。

  这原是朱允炆的积习——他对何秋传授的学问颇不以为然。何秋开口闭口皆是银钱之事,在他眼中未免流于俗鄙。

  加之何秋未曾取得功名,朱允炆认定此人才学浅薄,不过是凭进献良种之功博得圣心,又借与燕王联姻攀附权贵,说到底不过是个弄臣。

  相较之下,朱允炆更倾心东宫那些讲官。他们时常与他探讨经义微言,这些才是太孙钟爱的学问。

  每每与这些儒臣交谈,朱允炆常生秉烛夜谈之念,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此番朱允炆推动宁王赴大宁就藩,布下如此棋局,或许是存了炫耀之心,竟忽然重现何秋课堂。

  “何先生,多日不见,孤甚为思念,积攒了许多疑问欲向先生请教。”

  朱允炆强压唇角笑意,故作沉稳。

  何秋安坐椅中,淡然回应:

  “太孙殿下既有所问,臣定当知无不言。”

  朱允炆轻啜清茶,含笑问道:

  “孤于军务不甚通达,欲向先生请教边疆形势,也好增广见闻。”

  何秋暗叹:蓝玉在位时你不屑一问,如今倒来寻我,当真令人无言。

  “太孙殿下是想问东北边务吧?”

  朱允炆略显迟疑:

  “确是如此。孤主要想了解辽东与大宁军务,毕竟这两处方才经历战事。”

  “此二地虽为边陲重镇,但驻军有限。距中原路途遥远,粮草转运维艰。两地三卫合计十万余众,若算上北平守军,约十七万人。”

  “这些士兵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普通人难以驾驭。不过这两地蒙古人数量不少,若处置不当,容易导致当地胡化。”

  “当地实行军屯卫所制,耕作者多为军人。这种制度在中原已显落后,但在辽东等地,由于普通百姓不愿迁居,暂时只能维持这种体制。”

  “总而言之,当地民风强悍,颇有古时燕赵遗风。”

  何秋在朱允炆面前毫不隐瞒,实话实说。对于朱允炆这样的人,即便全盘托出,他又能如何?

  何秋的坦诚反而让朱允炆感到局促,他准备好的说辞全都派不上用场。

  最后只得干笑两声,勉强说道:“竟有这般厉害!”

  见朱允炆面露惧色,何秋颇感无奈。这些军队至今仍是大明的官兵,身为储君,何须如此畏惧?

  何秋直言相告:“当初在北方屯驻重兵,本为防范边患。陛下分封诸王镇守边疆,自有其深意。这些年来,边地藩王为抵御胡人立下不少功劳。”

  此言不虚,即便是涉嫌谋害太子朱标的晋王,也曾多次随军出征塞外,纵无大功,也有苦劳。

  燕王朱棣更不必说,堪称宗室中的将才,功绩不逊于几位国公。

  想当年大明初立,若不将皇子分封边疆,难道要让朱元璋派大将们镇守边关吗?那些随他起兵的勋贵虽善战,却大多骄横跋扈,对朝廷法度缺乏敬畏。

  甚至有人暗忖,若无他们扶持,朱元璋岂能得天下?这样的人,朱元璋怎敢安置在边地?

  况且这些武将多出身淮西,在军中关系盘根错节。若真将其分封边地,恐怕边疆早非大明所有。

  即便是现在,边地将领中仍不乏勾结商贾、倒卖军粮、欺压军户之辈,这些都是一查便知的事。

  但朱允炆听不进这些,只觉得何秋在替朱棣辩解——毕竟何秋是朱棣的女婿。他看不到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初衷,一味认定边塞藩王拥兵就是罪过。

  朱允炆仍摆出那副令人不适的忧国忧民神态问道:“何先生,藩王手握重兵,若有朝一日图谋不轨,孤当如何应对?”

  何秋已心生不悦,终日只想着削藩,岂是太孙应有的格局?

  “臣先前向太孙建议,对内推行改革,使藩王不削自弱,殿下可还记得?”

  朱允炆面带不屑道:“先生此言未免夸大。且不说将来,眼下就有不少人反对新政。若有一天天下人群起反对,藩王趁势作乱,岂不天下大乱?”

  何秋已不愿再多言。任何政策都难免遭遇反对之声,而朱允炆因自身立场,只看得见反对者。唉,立场决定眼界啊。

  “殿下谋划深远,微臣实在不及!不知太孙以为应如何削藩?”

  朱允炆犹豫片刻,答道。

  “当效法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将各地强藩逐一分割,再限制藩王兵权,如此大业可成!”

  说罢,朱允炆特意观察何秋的神情,想从他脸上看出端倪。

  何秋面不改色道。

  “殿下此计精妙,令臣钦佩不已!”

  第255章 朱棣的夺嫡之心

  朱允炆看出何秋不愿配合,面色微沉,仍继续说道。

  “唉,孤本打算奏请册封高炽堂弟为燕王世子,以定名分。”

  何秋反问道。

  “按宗法制度,本就该由高炽继承王位,何须特意册封?”

  朱允炆一时语塞,良久才勉强道。

  “孤会命礼部上奏促成此事,届时还望先生观礼。”

  说罢匆匆离去。朱允炆对何秋满怀怒气,暗忖:这何秋果真是燕王心腹,孤这般礼遇,他竟敢如此怠慢!

  何秋如常授完课,回府召来朱高炽,打趣道。

  “你可要记太孙的人情,他正要请封你为燕王世子呢。”

  朱高炽撇嘴道,“这本就是我应得的,何须承情!”

  何秋抚须笑道。

  “我看他此举,怕是觉得你性子温和,容易应对吧?”

  朱高炽脸色一暗,他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虽经何秋多年 ** ,身形依旧圆润,不过如今是壮硕而非虚胖。只是他素来不喜争斗,这身筋骨倒也难显威风。

  “太孙这些手段实在拙劣,我一眼便看穿了。”

  朱高炽边说边摇头。

  何秋饶有兴趣地问。

  “他都用了什么法子?”

  “往我这儿送了好些美婢,又日日往王府进献鲍参翅肚,对外还美其名曰太孙关爱兄弟。”

  “嗤!谁稀罕这些?真要关爱兄弟,怎么不去关怀朱允熥?我听说允熥见了他就如鼠见猫,私下还不知如何对待呢!”

  何秋闻言大笑。

  “太孙这般手段......格局狭隘,伎俩拙劣!指望靠这些小恩小惠收服人心?未免太过天真!”

  朱高炽凑近问道。

  “姐夫,人家既已出招,我们该如何应对?”

  何秋作势欲踢,笑道。

  “坐着看戏便是!我相信你父王早有成算。”

  朱高炽拽着何秋衣袖不放。

  “姐夫就说说罢,您的谋划定比父王更高明!”

  何秋受此奉承,不由含笑颔首。

  “既如此,随我到书房来。你若真有心,此次回北平便将这些东西带上,交予你父王,也算查缺补漏。”

  朱高炽顿时目光闪亮,猜到何秋肯定有所准备,便兴冲冲地跟着他快步走向书房,路上还不忘追问:

  “姐夫,您是不是觉得我最近能回北平了?”

  何秋微微颔首,说道:

  “既然要封你做燕王世子,自然是想让你回北平,好让你和你父王之间有所互动。”

  “他们送来这么多小恩小惠,最终目的不就是这个?估摸着你父王可能会和太孙翻脸,先把你推回去,以示没有恶意——这无非就是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罢了。”

  朱高炽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这份意外之喜让他心花怒放。他本就思念北平,如今能比弟弟们先一步回去,实在再好不过。

  何秋走进书房,从暗柜中取出一叠纸页,递给朱高炽。

  “这些是我近期在京中和山东的观察心得,还有对北平一带的发展规划,你可以带回去给你父王看看。像之前提过的修路、开海这些,说不定有些事他已经着手做了。”

  朱高炽心满意足地收好这些文书,笑嘻嘻地说:

  “有了这些,我父王应该就不用担心太孙的诋毁了。”

  何秋却淡然回应:

  “就算没有这些,你父王也不会把太孙那些小动作放在眼里。”

  他随即轻叹一声,摇头道:

  “世事真是难料,有些人明明握着一手好牌,却偏能打得一塌糊涂。”

  当初何秋刚认识朱棣时,还曾想着随他靖难起事,但如今局势的发展,让他感觉朱棣或许根本用不着发动靖难了。

  就凭朱允炆这些操作,说不定等不到朱元璋驾崩,他自己就要被废了。

  历史上的朱允炆因为没有触及改革,和朱元璋的矛盾尚不明显,可如今二人施政方向简直背道而驰——这样的太孙,怎能坐得稳他的位置?

  就在何秋与朱高炽谈论燕王时,远在北平的朱棣,此刻确实怒火中烧。

  朱棣坐在庭院中,提起酒壶为道衍斟满一杯,语带郁闷地说道:
  http://www.zwhl.cc/zw38263/2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