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双城记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晨光熹微,唤醒了沉睡的城池。

  陈朝,汴京。

  这座曾经的故都,在陈朝立国五十载后,早已洗尽了五代乱世的铅华与伤痕,焕发出一种沉稳而蓬勃的生机。

  西市,一家临街的食肆早早开了张。

  灶台上的大锅里,翻滚着用新式鼓风炉催旺的烈火熬煮的羊骨汤,香气浓郁扑鼻。

  跑堂的伙计手脚麻利地擦拭着桌椅,用的抹布是工坊新出的、吸水力更强的棉纱布。

  “王掌柜,早啊!来碗胡辣汤,多放辣子!”

  一个刚卸完货的力工走进来,嗓门洪亮。

  “好嘞!张五哥,今日气色不错,看来昨个儿收工早?”

  掌柜一边舀汤,一边笑着搭话。

  “托陛下的福,”

  张五哥咧嘴一笑,露出被辣子染红的牙齿。

  “码头新装了那什么……滑轮吊杆!卸货省力多了,还能多跑两趟活计,挣得自然多了些。”

  他接过热气腾腾的大海碗,又指了指旁边筐里金灿灿的炊饼。

  “再来两个饼子,要新麦磨面那种,香!”

  掌柜笑着应了,递过饼子。

  “是啊,听说农部那边又弄出了什么堆肥的法子,加上赵尚书他们改良的农具,这几年收成是眼见着好了。这新麦,便宜又劲道。”

  食客们熙熙攘攘,谈论着工钱、粮价、家里新添的娃儿,或者工坊里又出了什么新鲜物事。

  空气中弥漫着烟火气与一种踏实向上的活力。

  不远处,官营的工坊区已是人声鼎沸。

  高大的水轮带动着连杆,发出富有节奏的轰鸣。

  匠人们穿着统一的粗布工服,在明亮通风的厂房里忙碌着。

  有人操作着经过“能力赋予”理念启发而改进的机床,加工零件的精度和效率远超以往;

  有人正在组装新一批准备配发给边境屯田军的改良犁具。

  偶尔有穿着官服的技术官员穿梭其间,与匠人们讨论着图纸上的某个细节,气氛热烈而务实。

  街头,甚至能看到几个穿着吏服的人,正在向围观的百姓讲解新近推广的、基于势运原理改良的简易净水装置的使用方法。

  孩童们在巷口追逐嬉戏,手里拿着民间匠人利用边角料制作的、带有简单齿轮传动的小玩具。

  整个城市,如同一架上了润滑油的精密器械,在各个部件的协同下,高效而充满希望地运转着。

  几乎在同一片天光下,隔着那道无形的光幕,另一座汴京城也苏醒了。

  伪宋,汴京。

  这里的喧嚣,似乎更加浓烈,更加直白,却也更加……浮躁。

  御街两侧,商铺林立,旗幡招展。

  叫卖声、丝竹声、车马碾过御街中心御道的辚辚声,交织成一曲盛世的华章。

  一座气派的酒楼下,停满了装饰华丽的马车。

  衣着光鲜的士子商贾,在伙计殷勤的招呼声中,踏入楼内,很快,雅间里便传出行酒令与吟哦诗词的喧闹。

  “客观,您里边请!今日有新到的江州活鱼,还有西域来的葡萄美酒!”

  跑堂的吆喝声极具穿透力。

  一个绸缎庄前,掌柜正唾沫横飞地向一位官员家眷推销着最新的杭锦纹样。

  “夫人您看这色泽,这织工,满汴京找不出第二家!穿出去赴宴,定是艳压群芳!”

  那夫人被说得心动,纤手抚摸着光滑的锦缎,眼中流露出满意之色。

  然而,转过几条街,景象便大不相同。

  一条背街的巷子里,几个面有菜色的乞丐蜷缩在墙角,伸着破碗向路人乞讨。

  一个老妇蹲在自家低矮的屋檐下,费力地用石杵捣着糙米,每一下都显得沉重而缓慢。

  不远处,一家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炉火映照着匠人满是汗水和愁苦的脸庞。

  他们打造的,依旧是沿用了不知多少年的旧式农具,效率低下。

  “唉,这粮价又涨了,盐也贵,这日子……”

  老妇停下动作,捶了捶酸痛的腰,低声嘟囔着。

  巷口,两个穿着皂隶服色的胥吏晃悠着走过,眼神扫过街面,带着一种习以为常的倨傲与漠然。

  他们负责收取这条街的各类杂税,手段往往不甚光彩。

  百姓们见到他们,大多避而远之,或陪着小心。

  市井间,流传着关于朝廷党争、关于边关局势、关于哪位相公又得了圣眷的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

  人们热衷于谈论这些,仿佛这能让他们暂时忘却生活的沉重。

  但更深层次的,关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关于地方财政拮据、关于底层胥吏盘剥的问题,却如同暗流,在繁华的表象之下悄然涌动。

  这座城,充满了文采风流,充满了商业活力,却也承袭了前朝遗留的众多沉疴痼疾。

  新旧矛盾,在看似统一的局面下,暗自滋生、发酵。

  陈朝,别苑。

  张诚将一份由靖安司汇总的、关于两座汴京城近期民生细节的对比报告,呈给了陈稳。

  “君上,”

  张诚的语气带着一丝感慨。

  “虽早知我朝与伪宋道路不同,但观此细报,差异竟已如此显着。”

  陈稳翻阅着报告,上面记录着从物价、工钱、市井言论到技术应用、官民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对比。

  他的目光沉静。

  “伪宋并非没有能臣干吏,”

  陈稳放下报告,缓缓道。

  “其文化之昌盛,商业之繁荣,亦非虚言。”

  “然其立国之基,仍困于前朝旧窠。”

  “权力倾轧,党争耗力,诸多改良之举,往往或因触动利益而夭折,或因缺乏有效手段而流于形式。”

  “其技术发展,多赖能工巧匠个人之灵光,未能如我朝般,形成由上至下、由工部主导、系统性地推动与普及。”

  “更关键者,”

  陈稳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陈朝汴京晴朗的天空。

  “其‘势运’沉滞,内部淤塞。虽有‘文治’之光环,却难掩底层民生之多艰。铁鸦军维护的,正是这样一个外表光鲜、内里却隐患重重的‘盛世剧本’。”

  王茹此时也走了进来,接口道:

  “据‘南风记’观察,伪宋民间对北军(指伪宋自身)的抵触在南方尤甚,对其宣称的‘仁政’抱有疑虑者大有人在。只是迫于大势,暂时隐忍。”

  “而我们播下的种子,无论是农具、漕船思路,还是对李沅的引导,”

  张诚补充道。

  “都是在利用其内部固有的问题与矛盾,为其注入变数。让其体制内自生的力量,去冲击那些沉疴与壁垒。”

  陈稳转过身,目光扫过张诚与王茹。

  “这便是‘暗流涌动’的意义所在。”

  “我们不直接颠覆,而是引导、催化。”

  “让伪宋自身的力量,在其体制内,为我们开辟道路。”

  “让那些被压抑的生机,那些被忽视的民力,逐渐汇聚成流。”

  “终有一日,”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笃定的力量。

  “当这暗流足够强大,足以冲垮那些维护剧本的堤坝时,便是我们收获之时。”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持耐心,继续这‘双城记’。”

  “让陈朝的富足与活力,成为无声的榜样。”

  “让伪宋的繁华与隐忧,在对比中愈发清晰。”

  “同时,将更多的‘星火’,投入那片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潜藏的水域。”

  张诚与王茹肃然应是。

  双城记,亦是两条道路的竞争。

  一个在持续地破旧立新,夯实根基;

  一个在勉力地维持表象,内耗不断。

  这无声的对比,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http://www.zwhl.cc/zw42750/5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