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纹承同源,文明共鸣
推荐阅读: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女儿受辱?十万将士跪下叫公主!
魔眼小神医
重生93:拎着麻袋去捡漏
国家请我出狱,我的身份曝光了
赌石:开局天降横财两个亿
重生之都市修仙洛尘
重生之时代先锋
从海贼开始横推万界
暗影熊提伯斯的位面之旅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仰韶寻踪 第九章 文承同源,文明共鸣红山祖地博物馆的奠基仪式结束后,林晚秋、沈青崖与周教授带着 “中华史前文明交流图”,驱车前往河南三门峡的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 —— 交流图中用红色线条标注的 “中原交流点”,正指向这片距今约 6000 年的史前遗址。按照图中线索,这里应留存着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交融的关键证据,也是沈敬之在《红山文明考》中提及却未能实地考证的 “文明共鸣之地”。
庙底沟遗址的考古工作站早已接到通知,站长李教授带着最新的发掘报告等候众人:“我们去年在遗址东区清理出一座仰韶文化中期的祭祀坑,坑内出土的彩陶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与你们传来的‘玉骨符号’有几分相似,但一直没能确定其含义。”
跟随李教授来到遗址发掘现场,祭祀坑已搭建起保护棚,棚内的展柜中陈列着那件关键的彩陶 —— 彩陶呈钵形,表面绘着典型的仰韶文化 “花瓣纹”,但在花瓣纹的间隙,果然刻着细小的 “玉骨符号”,符号的排列方式与红山 “豆麦共生纹” 的水流线条完全一致,甚至能在符号中找到 “粟穗纹”“太阳纹” 的简化形态。
“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文化交融的实证!” 周教授用放大镜贴近彩陶,“你们看,‘玉骨符号’与‘花瓣纹’的衔接处没有丝毫生硬感,说明仰韶先民完全理解了符号的含义,将其融入自己的祭祀纹饰体系 —— 这意味着两地文明的交流不是偶然的物品交换,而是深度的文化互鉴。”
林晚秋取出 “玉骨甲骨”,将其放在彩陶旁。奇妙的一幕发生了:甲骨上的 “玉骨符号” 突然发出微光,与彩陶上的符号形成共振,微光在展柜玻璃上投射出一组连贯的纹路,竟是红山 “三星伴月” 星象图与仰韶 “北斗星象” 的叠加图案。
“星象叠加!” 沈青崖立刻拿出天文测算工具,“红山的‘三星伴月’对应春季播种,仰韶的‘北斗星象’对应秋季收获,两者叠加后,正好形成完整的农耕历法 —— 这说明两地先民通过交流,共同完善了史前农耕的时间体系!”
随着发掘的深入,团队在祭祀坑底部发现了更惊人的线索:一块嵌在陶片间的黑色玉片,玉片材质与红山墨玉完全相同,上面刻着 “玉骨符号” 与仰韶 “花瓣纹” 融合的新图案,图案中央是一个 “农” 字的雏形,下方标注着 “粟麦同播,水土共养”—— 与双辽玉矿发现的 “豆麦共生纹” 农耕逻辑高度契合。
“这是技术交流的铁证!” 李教授激动地说,“仰韶文化以粟作农业为主,而红山文化兼种粟麦,这块玉片上的‘粟麦同播’,说明红山先民将麦作技术传入中原,仰韶先民则用自己的水土管理经验完善技术,形成了更高效的农耕模式。”
在整理祭祀坑出土的其他文物时,沈青崖发现了一件青铜凿,凿柄上刻着 “敬之到访,民国二十二年” 的铭文 —— 又是沈敬之的痕迹!“民国二十二年是 1933 年,正是他在辽西保护红山文物后,应该是沿着‘文明交流图’来到这里,留下了这件工具,作为两地文明同源的标记。”
凿柄内还藏着一张折叠的宣纸,纸上是沈敬之的手书笔记:“仰韶彩陶,藏红山之纹;红山玉骨,含中原之象。吾观两地之器,知中华文明本为一体,分则各美,合则共辉。惜时局动荡,未能尽探其秘,望后人继之,证我文明血脉相连。”
“沈敬之当年就已洞悉两地文明的深层关联,只是受限于时代,没能完成研究。” 林晚秋将笔记与 “文明交流图” 对照,图中仰韶遗址旁标注着一个 “窑址” 符号,“按图中线索,附近应该有一座仰韶时期的制陶窑址,或许能找到更多融合纹饰的陶器。”
果然,在遗址西南方向三公里处,团队找到了那座窑址。窑址内残留的陶坯上,不仅有 “玉骨符号” 与 “花瓣纹” 的融合图案,还发现了用于绘制符号的 “玉笔”—— 笔杆由红山玉制成,笔头是仰韶文化特有的狼毫,是两地工艺交融的直接实物。
随着研究的推进,团队逐渐还原出完整的文明交流脉络:红山先民沿 “粟麦古道” 南下,将麦作技术、星象知识、玉作工艺传入中原;仰韶先民则以粟作经验、彩陶技术、农耕历法作为回应,双方在祭祀仪式、生产技术、文化符号等方面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
消息传开,全国乃至国际的考古学家纷纷关注。在庙底沟遗址召开的 “红山 - 仰韶文明交融学术研讨会” 上,林晚秋展示了 “玉骨甲骨”、仰韶彩陶、融合玉片等关键文物,提出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形成交融格局” 的观点,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研讨会结束后,团队在庙底沟遗址建立 “红山 - 仰韶文明交流研究中心”,将两地出土的交融文物集中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早期文明的互鉴历史。玉溪村的王大爷也专程赶来,看着彩陶上的 “玉骨符号”,感慨道:“原来我们红山人的智慧,早就和中原人的智慧连在一起了,这就是老辈人说的‘一根藤上的瓜’啊。”
夕阳下,林晚秋、沈青崖、周教授与李教授站在祭祀坑旁,手中分别握着红山 “玉骨甲骨” 与仰韶 “交融彩陶”。两种文明的信物在余晖中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史前先民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也印证着沈敬之 “文明血脉相连” 的预言。
“接下来,我们要沿着‘文明交流图’,去良渚文化遗址看看。” 林晚秋望向远方,“红山、仰韶、良渚…… 这些史前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我们要把它们的故事一个个讲清楚,让‘多元一体’的文明基因,永远传承下去。”
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故事,在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再次拓展了中华文明的探索边界。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寻脉之旅,正沿着先民的足迹,朝着更广阔的历史深处迈进。
(未完待续)
http://www.zwhl.cc/zw43613/1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