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僵持与暗手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李积率领的大唐雄师,如同出鞘利剑,直指辽东。战争初期,唐军势如破竹。李积用兵老辣,稳扎稳打,充分利用了陈昂提供的精确地图和情报,避实击虚,连克高句丽数处边防要塞,兵锋直指辽东重镇——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市北)。

  捷报传回长安,举城欢庆。李治意气风发,在朝堂上对李积及前线将士大加褒奖,对当初力主出征的自己更是多了几分得意。武媚娘亦适时进言,建议厚赏有功将士,妥善抚恤阵亡者家属,以固军心、收民心。李治一一采纳,其“明君”形象愈发凸显。

  然而,战争的顺利并未持续太久。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亦是枭雄之辈,深知正面难以抗衡唐军精锐,便果断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他放弃外围一些城池,将主力收缩至辽东一线几座依山傍水、城防坚固的大城之中,如新城、扶余城、金山城等,企图利用辽东即将到来的严寒冬季和漫长的补给线来拖垮劳师远征的唐军。

  果然,随着唐军深入高句丽腹地,攻势逐渐受阻。高句丽军据险而守,抵抗异常顽强。辽东的冬季来得早且酷寒,唐军士卒多为关中人,难以适应,非战斗减员日益严重。更棘手的是,漫长的补给线开始承受巨大压力,粮草辎重运输缓慢,时有遭高句丽小股部队或被袁天罡暗中怂恿的靺鞨等部落游击队袭扰的情况发生。

  战局进入了残酷的消耗战和围城战阶段。李积大军被牵制在新城等坚城之下,进退维谷。强行攻城,伤亡必巨;长期围困,后勤难继,且师老兵疲。消息传回长安,欢庆的气氛渐渐被凝重所取代。朝堂之上,开始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虽不敢明指李积用兵不当,但“劳师远征”、“耗费国力”的论调再次抬头,其中不乏长孙无忌一系官员的推波助澜。

  李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日都有催促进军或建议撤兵的奏章呈上。他心中焦灼,既想早日取胜以全功名,又担心前线将士的安危和国力的消耗。他频繁召见重臣商议,却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在这种焦虑的氛围中,武媚娘的作用愈发重要。她总能在他心浮气躁时予以安抚,在他犹豫不决时帮他分析利弊。她并未直接给出军事建议,而是引导李治关注更宏观的层面:信任主帅的判断,确保后方支援,稳定国内民心。她甚至建议李治,可以派遣亲近的宦官或文臣作为钦差,前往前线犒军,既鼓舞士气,也可实地了解军情,回禀圣听。李治觉得此议甚妥,便选派了心腹宦官前往辽东。

  与此同时,袁天罡的暗手也在持续发力。他通过不良人网络,不仅加剧了对唐军补给线的骚扰,更试图在李积军中制造矛盾。他派人散播流言,称李积年老怯战,有意拖延,甚至暗指其有养寇自重之嫌。这些流言虽未动摇李积的根本,但也给这位老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而陈昂,则依旧保持着超然的姿态。他并未对前线的僵局表现出任何急躁。他的神识偶尔会扫过辽东战场,冷漠地观察着攻防双方的每一次流血与牺牲。对他而言,这场战争既是考验李治和唐朝国力的试金石,也是消耗潜在反对力量的过程。只要战局不出现崩溃性的恶化,他乐于见到这种僵持。

  他甚至通过秘密渠道,给被困于城下的李积送去了一些关于如何制作简易防寒装备、如何识别和清除水源附近可能被投毒的区域等实用知识。这些看似微小的帮助,却在严寒和疾病威胁下的唐军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帮助稳定了军心。

  陈昂的重点,依然放在长安,放在那场更为漫长的棋局上。他注意到,随着战争陷入僵局,长孙无忌等人似乎又活跃起来,试图利用李治的焦虑,重新扩大其在朝堂的影响力。而武媚娘,则在协助李治处理军政要务的过程中,权力和见识都在悄然增长,她开始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不得志但有才干的官员,特别是那些与长孙无忌集团有隙的人。

  “僵持,对有些人来说是危机,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机会。”陈昂在永乐坊的小院中,望着庭前开始凋零的树木,若有所思。辽东的战火,映照出长安权力格局的微妙变化。李治的威望在挫折中接受考验,武媚娘的羽翼在压力下悄然丰满,旧势力的反扑与新势力的萌芽,都在同时发生。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会很快结束。而战争之后,无论胜败,大唐的朝堂,都将是另一番光景了。他要做的,就是确保那番光景,尽可能符合他“打破宿命”的预期。
  http://www.zwhl.cc/zw43614/3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