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初到鸡笼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陵水堡的事务暂告一段落,南下舰队已扬帆出征。

  吴桥将内部管理托付给孙孟霖和沈文清后,终于得以抽身,进行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巡视——前往大员北部的鸡笼据点,察看由陈五常率领的拓殖队三个月来的建设情况。

  此次出行,他搭乘的是陵水海军的新旗舰——斥候级战舰“广州”号,以及另一艘新下水的“旗鱼级”飞剪船“追浪”号。

  这两艘船代表着他麾下最新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航速远超传统帆船。

  经过数日航行,远方海平面上出现了大员岛蜿蜒起伏的墨绿色海岸线。

  在“广州”号熟练的领航下,舰队缓缓驶入鸡笼湾。

  一入湾口,眼前的景象便让吴桥精神一振。

  与他想象中荒芜初开的景象不同,眼前的鸡笼湾显露出一番热火朝天的建设气象。 湾口两侧原本草木丛生的岬角上,赫然矗立起两座初步成型的石质炮台基座,隐约可见炮位和工事轮廓。

  湾内,一艘小型哨船正巡航警戒,看到“广州”号悬挂的旗帜,立刻发出信号并上前引导。

  放眼向主岸边望去,变化更是巨大。

  一片临海的高地上,一座规模不小的棱堡已初具雏形!

  堡垒并非全木结构,而是采用了灰白色的石材与一种奇特的灰色粘合材料相结合,墙体厚实,棱角分明,绝非临时营寨可比。 堡垒外围,是大片新平整出的土地,建有仓库、工棚、民居,规划井然有序。

  更远处,是新开垦的田地,绿意盎然。

  码头上也经过了修整,停靠着几艘福船和中小型船只。

  “看来陈五常这三个月,是真下了苦功啊。”吴桥心中暗赞。

  战舰缓缓靠上码头。

  拓殖队两位负责人陈五常、齐伟,以及护卫军第五营的营长王猛,早已带着一众属下在码头等候。

  三人皮肤都晒得黝黑,但精神饱满。

  “恭迎东主!”三人上前抱拳行礼,声音洪亮。

  “三位辛苦了!”吴桥跳下船板,用力拍了拍两人的臂膀,“看这气象,你们这三个月可是没闲着!走,带我好好看看!”

  一行人边走边谈。

  陈五常首先介绍整体情况:“禀东主,我等三月前奉令至此,原有拓殖民、工匠及眷属两千人,王营长麾下精锐五百。登陆后,我等谨遵东主指令,优先择险要处立稳脚跟。此地湾阔水深,山势环抱,确是天然良港。我等选择此地建立主基地。”

  他指着那显眼的棱堡和炮台,语气中带着自豪:“进度能如此之快,全赖东主您提供的‘水泥’之神效!此物加水与沙石混合,凝固后坚逾磐石,且施工便捷,远胜传统三合土。筑墙、砌台、铺路,无往不利。若无此物,三个月绝无可能建成此等规模的棱堡基体和炮台底座。”

  吴桥点点头,水泥的应用是他特别强调的,看来效果显着。

  “防御是重中之重,做得很好。当地情势如何?”

  提到这个,陈五常和王猛对视一眼,神色稍肃。

  陈五常道:“正要向东主禀报。鸡笼此地,并非无人之境。我等未来之前,此地早有几处汉人村寨,皆是早年从闽南渡海而来的垦民,约有六百余口。”

  “哦?汉人村寨?情况如何?”吴桥颇感兴趣。

  “初时甚是艰难。”王猛接口道,他是武人,说话更直接。

  “我等大队人马突然到来,装备精良,又大兴土木。那些村寨之人极为警惕,紧闭寨门,青壮日夜持械巡逻,视我等如匪寇。最初一个月,几乎毫无往来,偶有樵夫、猎户在野外相遇,也皆迅速避开,充满敌意。”

  陈五常补充道:“我等深知欲在此地长久立足,必不能与同胞刀兵相向。故而我与王营长多次尝试派人沟通,甚至亲自前往最大的‘林家寨’拜访,送上盐、布、铁器等礼物,表明我等亦是汉家子弟,来此垦殖,愿与乡邻和睦共处,互通有无。”

  “然其头人林老爷子顾虑甚深,屡次婉拒,只求我等莫要侵扰他们便是。”

  转机发生在一个月前。

  陈五常继续说道:“当时一股凶悍的生番突然围攻距离我等营地最近的一个小村寨‘潘家墩’。寨墙被攻破一角,情势危急。潘家墩派人冒死突围向我等求援。”

  王猛接过话头,语气带着一丝战场上的杀气:“末将当即率一队精锐(约100人)驰援。我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一轮排枪加上两门随行的小炮轰击,便将那些还在使用竹矛弓箭的生番打得溃不成军,毙伤其数十人,解了潘家墩之围。”

  “此战之后,形势大变。”陈五常脸上露出笑容。

  “潘家墩百姓对我等感激涕零。其他村寨闻讯,亦是震动。他们常年受生番袭扰之苦,苦于自身力量薄弱,只能据寨死守。见我部如此强悍且愿出手相助,态度开始软化。林老爷子也终于放下疑虑,主动邀我等入寨商议。”

  在棱堡内尚未完全完工的指挥部,陈五常和王猛详细向吴桥汇报了如何与当地汉人村寨从对立走向合作的过程。

  “林老爷子和其他几位寨主松口之后,事情就好办多了。”陈五常说道。

  “我等再次申明来意:只为垦殖贸易,绝无欺凌乡里之心。并提出,愿以公平价格,收购他们多余的粮食、山货、薪柴,并出售他们急需的盐、铁器、布匹、药品等物。”

  贸易之初,规模不大,但诚意十足。

  陵水拓殖队拿出的优质铁制农具、雪白的琼州盐、厚实的棉布,对生活艰苦的移民来说极具吸引力。

  而村民们提供的鲜鱼、鹿肉、野菜、木料,也丰富了拓殖队的伙食和物资。

  “真正的突破,是在工程建设上。”陈五常指着窗外的工地。

  “我等工程量大,人手虽有两千余,但既要筑堡、建港、垦荒,还要训练戒备,劳力依然捉襟见肘。我便尝试与各村寨商议,可否雇佣他们的闲散劳力,尤其是农闲时的青壮,来参与建设,我方支付工钱,或直接用粮食、盐布结算。”

  这个提议,最初让村民们很犹豫。

  但看到拓殖队开出的条件确实优厚,而且亲眼目睹了棱堡和码头一天天变样,部分胆子大、家境较差的村民开始尝试着来做工。
  http://www.zwhl.cc/zw44926/20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