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推荐阅读:
宇智波带子拒绝修罗场
重回1982小渔村
穿越之宛启天下
从小欢喜走出去的大导演
编外的特工
娱乐圈:从群演吞掉盘古血开始
我的人生无限抉择
综影视之开局绑定热播剧
港片:开局穿越洪兴大头
出狱当天,捡了个绝色美女当老婆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这么一想,他立刻起身朝沈为民家走去。何大清来到沈家时,沈为民刚下班正在切菜。于莉迎上前问:“何叔,您有事?”
“没事,就来跟为民学学做菜。”说着便朝厨房走去。
他站在厨房门口,远远观望。砧板上的胡萝卜丝切得细匀整齐,刀工精湛。接着沈为民开始切豆腐丝,何大清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学过厨的人都知道,土豆代表坚硬食材,豆腐则是最考验刀工的柔软食材。
熟练掌握了这两种代表性食材的切割技巧后,处理其他食材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沈为民从容地将豆腐放在砧板正中。
动刀之前,他左手轻巧地沾了些水,潇洒地洒在豆腐和厨刀上。
仅仅是这一个细节,就让何大清震惊不已。
何大清从小热衷于厨艺,不断钻研,而这个洒水技巧却是他五十岁时才从一位国宴名厨那里学到的。
这样可以在切豆腐时利用水的润滑,防止豆腐开裂。
他怎么也没想到,年轻的沈为民竟然通晓这个诀窍。
看来……沈为民这家伙还真有两下子!
紧接着,何大清由惊讶转为震惊。
厨刀与砧板交错的声响中,沈为民的刀起刀落流畅均匀,动作之间甚至带出了肉眼可见的残影!
何大清只在一位名厨切菜时见过这样的残影,而沈为民竟也能做到。
实在惊人!
出现残影,意味着他的速度至少达到了每秒二十刀以上。
当沈为民停刀时,原本方正的豆腐已变成一片片薄如纸张的豆腐片,说薄如蝉翼也不为过。
接下来,沈为民准备将豆腐片切成丝。
正式下刀前,他再次往豆腐和刀身上洒了些水,以避免豆腐在切割时碎裂。
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难题——豆腐丝切得极薄,每次下刀后都容易粘在刀面上。
就算是何大清亲自操刀,也难以完全避免粘连。
而沈为民却在每次落刀时,以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小高频震动,让豆腐丝在切断的瞬间立即脱离刀面,完全不会粘连。
这一幕让何大清彻底看呆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沈为民这个外行、这个年轻人,竟能将如此惊人的刀速、刀工与刀法完美结合。
实在太厉害了。
何大清忍不住鼓起掌来:“好刀法,为民,你今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于莉在一旁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她毕竟是个外行,看不懂其中门道,只觉得沈为民每天都是这样切菜的,早已习以为常,没觉得有什么特别。
“何叔,您说什么?好刀法?”
“他这几天不都这样切菜嘛,我也瞧不出有啥特别的呀!”于莉满脸困惑。
何大清朗声笑起来:“这你就不懂啦,外行人看个热闹,内行才看得出门道!”
他迈步走向厨房,开口问沈为民:“为民啊,你这手艺是跟哪位师傅学的?”
沈为民其实早就注意到何大清站在那儿了,只是懒得遮掩。他心里琢磨,八成是傻柱跟何大清提过他的厨艺,何大清干了一辈子厨师,自然好奇,这才过来瞧瞧。
说实话,沈为民真没正经学过厨艺。要不是系统奖励了一张厨艺增强卡,加上这些年在系统帮助下不断练习,他的手艺也不会进步这么快。按现在的水平,估计都能去国宴掌勺了。
不过沈为民并不在意这些虚名,他提升厨艺纯粹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吃得更好、更香、更健康,而不是为了跟谁比高低。在他心里,焊工技能可比厨艺重要多了。
“何叔说笑了,我没拜过师,就是自己瞎琢磨的。”沈为民语气平淡。
何大清一听,心里直嘀咕:瞎琢磨?骗谁呢!我学了一辈子厨艺,刀工都赶不上你,这能是瞎琢磨出来的?
“既然为民你不愿说师傅名号,我也不强求。有机会的话,希望咱俩能一起探讨探讨厨艺。”何大清还想用软办法套话,可沈为民压根不接招。
“行啊。”沈为民随口应道。
何大清只好识趣地走了。回到家,他心里还久久平静不下来。
“柱子,沈为民那厨艺到底哪儿学来的?真他娘是个人才啊!他那刀速、刀工、刀法配合得天衣无缝,我可差远了。”何大清语气里带着惭愧。
“谁说不是呢,沈为民这小子真是走运,什么好事都让他碰上了。”傻柱唉声叹气。
“我得想法子打听出他师傅是谁,只要我能去请教,以我的底子,厨艺肯定不会比他差。”何大清一心想着找到沈为民的师傅去拜师。他觉得自己有几十年厨艺打底,只要有名师指点,肯定比半路出家的沈为民强。
可何大清哪里知道,沈为民根本没什么师傅。
……
“系统,浇水!”
“叮,浇水完成。恭喜获得奖励:牛肉干十五斤,水仙芒十斤,菠萝蜜十斤,棒子面两百斤,中风符文一张,面积50亩。”
沈为民清晨醒来便提着水壶照料起院子里的植物。
眼下水果可是金贵物。
国家正大力发展工业,种植水果的农户寥寥无几。
产量本就不多,再加上运输和储存的难题,水果价格自然居高不下。
系统这次发放的水仙芒和菠萝蜜让沈为民颇为欣喜。
于莉、于母、于海棠和孩子们都还没尝过这两种新鲜水果。
正好让大家开开眼界。
沈为民前世早就吃腻了这些,倒也没太多念想。
系统还额外奖励了两百斤棒子面,反倒让他犯了难。
库存里棒子面已经堆积如山,偏偏他最不爱吃这个。
新获得的中风符效果能持续三日,顾名思义可使人突发中风。
一时想不出用途,沈为民便将符咒收进了系统空间。
转眼半个月悄然而逝。
这些日子四合院出奇平静,尽是些家长里短的琐事。
贾张氏和棒梗也安分守己,院里风气改善不少。
轧钢厂食堂里,沈为民刚用完午饭。
如今物资紧缺,大灶伙食越来越差。
后厨照例给他单独开了小灶。
以沈为民在厂里的地位,这般待遇倒也无人非议。
他总让厨师准备两份餐食,先去宣传科给于莉送饭,自己再折返食堂用餐。
这般体贴举动惹得宣传科同事对于莉羡慕不已。
饭后沈为民正打算散步消食,秘书匆匆赶来通知开会。
走进会议室,厂长、副厂长及各科室主管均已就座。
毕竟是万人规模的大厂,各级领导自然不少。
众人特意将杨厂长身旁的座位留给了沈为民。
待人员到齐,杨厂长直接切入正题。
今天紧急召集各位,是要讨论知识青年下乡事宜。
知青下乡?
沈为民心头微动。
早在五十年代,为消除三大差别,国家就倡导知识青年深入农村接受再教育。
因此,众多城市知识青年前往农村定居并参与劳动,形成了所谓的“插队落户”。
部分知青在农村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有一些人在下乡后反而添了麻烦。
如今已是六十年代中期,知青下乡已进行了好几批。
轧钢厂拥有上万名工人,其中不少工人的子女也成为了知青。
并非所有人都能下乡,要求是至少初中学历,并且独生子女不得下乡。已有工作的人也不需要下乡。
沈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沈向东和沈向霞只是小学生,年龄不够;其他三个孩子还不会走路。
秦淮茹家里,棒梗虽然年龄到了,但只上过几年学,不符合下乡资格;而小当则要下乡。
在原着中,棒梗没有工作,所以只能去插队。如果他有一份工作,本来是可以避免下乡的。
杨厂长在会议中强调,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在厂里进行宣传,号召符合条件的工人子女积极报名。
宣传科承担了重要任务,必须将下乡政策宣传到位。
会议结束后,厂内领导迅速行动,公告栏很快贴出知青下乡的通知,广播也响起了于莉的声音,呼吁大家积极响应。
同时,厂区标语也进行了更换。短时间内,上万工人都得知了这一消息。
车间里,秦淮茹开始发愁。棒梗资格不符,槐花年纪尚小,只有刚上初一的小当最可能被安排下乡。她不免担心起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儿。
“要是小当有份工作就好了。”秦淮茹心想,但她清楚这不现实。此时匆忙为女儿找工作,只会被视为不配合政策,后果可能很严重。若早知道,她会早做安排,如今却为时已晚。
至于刘海中,听到消息后并不忧虑。他的三个儿子中总需有一人下乡,刘光奇已去外省,刘光天和刘光福都有工作,尽管刘光福还在实习。刘海中一向渴望当领导,自然要积极响应厂里政策。
思忖片刻后,刘海中决定让两个儿子下乡插队。
还没到下班时间,他就给刘光天和刘光福报上了名。
“老刘,你这个思想觉悟确实高啊!”
刘海中不仅带头报名,而且一次就报了两个,自然成了先进典型,
厂里不少领导都对他称赞有加。
而沈为民却面色平静,他清楚刘海中的真正用意。
为了让厂里重视自己,这个老禽兽竟然把两个儿子都送去下乡,简直禽兽不如。
被领导们一番夸奖,刘海中不禁飘飘然起来。
当然,背后也有不少人说他傻。
下乡容易,想再回城里可就难了。
刘光奇已经去了省外,如果刘光天和刘光福都下乡回不来,
或是干脆留在农村,那将来谁来给刘海中两口子养老?
要知道,第一批下乡的知青里,还有人至今留在农村呢。
一旦下乡插队,没个几年是回不了城的。
……
晚上,四合院的人都听说了这件事,街道办还特意派人来通知。
对于知青下乡,沈为民在穿越之前就有所耳闻,
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下乡知青总数超过一千万。
这些知青对农村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也有很多人从此扎根农村,这辈子都没能再回到城市。
有些女知青干脆在乡下嫁人安了家。
当然,也有一些女知青在乡下遭受了欺负。
晚饭后,沈为民召集全院大会。
沈为民是一大爷,何雨水是三大爷,八仙桌前只坐着他们二人。
http://www.zwhl.cc/zw46644/2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