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酱油成了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季家速食店”的外卖业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元宝和满仓穿着印有“季”字的头巾、围裙,提着特制的四层餐盒,穿梭于鄞县的大街小巷,成了一道移动的活广告,让“季家”的名声传播得更远。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之际,另一件让季知棠期盼已久的大事也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她精心酿造的第一批酱油,成了!

  选择一个晴朗干燥的日子,季知棠带着何氏和姚小星,在后院开始了最后的取油工序。她们先准备了一个刷洗得干干净净的大陶缸,在缸口架上竹篾,上面铺了两层致密的粗布,用作过滤。

  季知棠用木铲小心翼翼地将发酵了足足两个多月的“酱醪”舀到粗布上。

  深褐色的酱醪黏稠而厚重,散发着极其复杂浓郁的咸香、酱香和一丝微妙的醇香。酱醪被均匀铺开,琥珀色、闪烁着油光的酱油便开始透过粗布,一滴滴、继而汇成细流,缓慢而稳定地滴落进下方的陶缸中。

  这一步,在南宋民间被称为“取酱清”或“淋油”。

  空气中弥漫开一种难以言喻的鲜美气息,比市面上的大酱更加醇厚、层次丰富。那滴落的酱油,色泽深红褐亮,犹如最上等的琥珀,透光看去,质地浓稠却清澈,毫无杂质,粘稠度恰到好处,能在勺壁上挂住薄薄一层。

  第一次淋出的酱油最为珍贵,称为“头油”,量大约有三十斤,味道最是浓稠鲜香,是酱油中的精华。

  粗布上残留的“酱渣”并未丢弃,季知棠又往里面加入了三十斤按一比十比例兑好的淡盐水,浸泡两天后,再次进行淋油,得到了味道稍淡、但仍具风味的“二油”,约有二十斤。

  “头油”可直接用于烹饪,提鲜增色效果极佳;“二油”则适合用于腌菜或煮制汤底,物尽其用。

  接下来是关系到酱油保质期的关键一步——灭菌。将珍贵的“头油”倒入一口干净的大铁锅,土灶里升起文火,慢慢熬煮。季知棠手持长木铲,站在锅边耐心地轻轻搅动,防止糊底。火绝不能大,否则酱油容易产生焦糊味。

  熬煮约莫半小时,锅中的酱油表面开始冒出细密均匀的小泡沫,锅边的热气蒸腾,用手靠近能感到明显的热力,但还不至于烫手。季知棠知道火候到了,立刻撤火熄灶。

  这种小火慢熬的方法,虽不及现代高温灭菌彻底,但在南宋条件下,已能有效杀死大部分杂菌,将酱油的保质期从一个月左右延长到半年以上。

  待熬好的酱油自然冷却至室温,她们将其倒入提前用沸水烫洗并彻底晾干的陶坛中,装至离坛口约两寸的位置,避免溢出。

  坛口先盖上一层防潮的油纸,用麻绳紧紧扎好,最后再糊上一层厚厚的黄泥密封。能有效防止漏气和进水。封好的酱油坛被小心地搬移到阴凉干燥的柴房里存放,随用随取,取用时务必使用干净无水的木勺。

  算下来,这批豆子最终出了约七十五斤酱油,在这个时代,已是相当不错的出酱率了。季知棠看着那几坛凝聚了数月心血的成果,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她精心将“头油”分装到一个个小巧的陶瓶里,准备送给相熟的人家尝尝鲜,比如徐阿妹家、赵勇家。送给周府的,则特意选用了更为精致小巧的青瓷瓶。

  一边分装,何氏和姚小星一边闲聊。姚小星看着澄亮喷香的酱油,感叹道:“姑娘,这头油闻着就香得不得了!要是用它来做几道招牌菜,客人肯定抢着要!”

  何氏也笑着附和:“是啊,最近这外卖一做起来,店里生意更红火了,好些人都是吃了外卖觉得好,又特意跑来店里吃的。棠姐儿你要是再推出几道酱油做的拿手菜,咱们这店怕是要被客人挤爆喽!棠姐儿你真真是厉害!”

  季知棠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微红,谦逊地说:“娘,小星,这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要不是当初王老板提点,我还在那纠结一次性餐盒的成本呢,这外卖也做不起来。”

  一听季知棠主动提到王承绪,何氏的眼睛微微一亮,似乎找到了话头,状似无意地问道:“说起来,棠姐儿,你觉得……王老板这人怎么样?”

  季知棠不疑有他,顺口答道:“王老板人很好啊,为人热情,知恩图报,待人接物也很懂礼数,生意做得那么大,却没什么架子……”

  她越是夸赞,越发现母亲何氏的眼神变得有些不对劲,那是一种带着探究和期待的笑意。季知棠猛地反应过来,连忙打住话头,哭笑不得地说:“娘!您……您想哪儿去了!我可没有那个意思!”

  姚小星在一旁也听明白了,眨着眼插话道:“为什么呀姑娘?我看王老板人挺好的呀。上次您差点撞到桌角,他用手挡得多快啊,手背都硌红了,还笑着说没事。后来跟您聊生意经,我看你们聊得可投缘了,看起来很般配呢!”

  何氏连忙点头,压低声音道:“就是就是,上次娘本来想进厨房帮忙,瞧见你们说得正投机,就没进去打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季知棠这才恍然大悟:“难怪上次吃饭,您一个劲儿给王老板夹菜,问长问短的……娘,小星,你们真是误会大了!我跟王老板就是正常的生意往来和朋友之交。人家家世那么好,生意做得那么大,我……我就是一个开小食铺的,哪里配得上人家。”

  姚小星一听季知棠妄自菲薄,立刻维护道:“姑娘您说什么呢!您这么好,聪明能干,心地善良,长得又好看,做饭还天下第一好吃!要我说,是王老板配不上您!他都二十三了,比您大了七岁呢,是他老牛想吃嫩草!”

  季知棠被姚小星这护短的话逗得“噗嗤”一声笑出来,但也赶紧顺着这话说道:“对啊对啊,王老板都二十三了,说不定早已成家立业,妻妾成群了。我对他根本不了解,也从没起过那方面的心思。你们可别再乱点鸳鸯谱了。”

  何氏听了这话,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热情顿时消减了大半,喃喃道:“是啊……二十三了,又是那般人物,家中定然早有妻室了……”她脸上露出遗憾的神色,转而又开始发愁。

  “唉,棠姐儿你明年就出孝了,这亲事可怎么办才好……”她又想起自己去寺庙求的那支签——“藤萝无根,欲附青松。风雨一度,终见晴空。”——那签文就像一根刺,总是让她心里隐隐不安。

  季知棠看出母亲的担忧,放下手中的酱油瓶,握住何氏的手,柔声安慰道:“娘,您就别瞎操心啦。船到桥头自然直。我现在就想着把咱们家的生意做好,把日子过好,其他的,顺其自然就好。”

  另一边。

  王家的厅堂里,烛火微微摇曳,映着章氏略显忧心的面容。

  她轻抿了一口茶,抬眼望向正在翻阅账册的夫君,语气温软地问道:“老爷,绪儿的婚事,咱们当真就应了他,娶那位季家姑娘?我听说,她如今在街市经营一家食铺,终日与油烟为伴……”

  王父缓缓放下账册,捻了捻胡须,声音沉稳:“绪儿已二十有三,亲事迟迟未定,你我岂能不急?如今他既有了中意的人,自然是依他。”

  章氏闻言,眉尖轻蹙,语带委屈:“妾身何尝不着急?前些年不是为他相看过我娘家侄女晓琴?那孩子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性情又温婉……”

  “莫再提你那侄女,”王父轻轻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绪儿十六七岁时你不着急,拖到二十一岁才想起张罗,莫非是一门心思要撮合他俩?婚姻是绪儿自己的事,总得他心甘情愿才好。”

  “可再怎么说,也不至于娶个厨娘吧?”章氏忍不住提高声调,又很快压低了声音,“妾身打听过了,季家父亲早逝,底下还有年幼的弟妹要抚养。咱们家虽不算什么高门大户,可明州、临安皆有药铺,就连宫里也采买过咱们的药材,这……门第实在不相称呵。”

  她说起家业,不觉带上几分矜持的骄傲,却忘了自己娘家原也只是寻常粮商,当年全凭她容貌出众,才与王家结下姻缘。

  王父闻言,只淡淡一笑:“若真讲究门第,当初我又怎会求娶于你?”

  这话说得直白,章氏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接话,只低头绞着手中的绢帕。

  王父见她默然,以为她已想通,便温声续道:“听绪儿说,他在明州药铺推行的几项新措,多是得了那位季姑娘的提点。我看这女子颇有见地,懂得经营之道,于我家业也有助益。你便好好准备,选个吉日登门提亲,把这事办得体面些。”

  说着,他语气转柔,“前些日子你看中的那支牡丹琉璃簪,我便买来赠你,可好?”

  章氏听得这话,心中更是百味杂陈。那支簪子她心仪已久,夫君总说奢靡不愿购置,如今为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厨娘,竟轻易许了她。

  她面上虽勉强应允,心里却愈发不是滋味,只觉得夫君不体贴自己的心意,连带着也轻看了她的娘家。
  http://www.zwhl.cc/zw46788/1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