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梅香浸雪丝
推荐阅读:
重回1982小渔村
穿越之宛启天下
编外的特工
宇智波带子拒绝修罗场
综影视之开局绑定热播剧
我的人生无限抉择
出狱当天,捡了个绝色美女当老婆
娱乐圈:从群演吞掉盘古血开始
港片:开局穿越洪兴大头
幕后:改造人类文明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苏州的冬来得静,像宣纸上淡墨晕开的痕。几场薄霜过后,街旁的银杏落尽了最后一片叶,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蓝的天,倒让巷尾那株老梅显得愈发精神,枝头攒着星星点点的花苞,像藏了满树的雪。沈记绸庄的玻璃窗上蒙着层薄汽,伙计们在柜台后支起了炭盆,橘红的火光映着货架上的绸缎,把素白的杭纺照得泛起暖黄的光。林晚星踩着木楼梯上楼时,听见沈皓明正在打电话,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
“……真的有‘雪丝’的记载?太好了,我们这就过去。”他挂了电话,转身看见林晚星,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光,“周馆长说,博物馆新整理出一批清代绣娘的手记,里面提到有种‘雪丝绣’,针法和我们找到的‘三叠绣’能对上,还说有段关于梅花的纹样,特意让我们去看看。”
林晚星指尖正捏着枚银针,针尾系着的丝线在晨光里泛着莹白,是她新试着用蚕丝混了细绒纺的,摸着像落雪的触感。“梅花?”她想起奶奶那枚“水显纹”印模边缘的梅枝,“是不是五瓣的?枝桠上带刺的那种。”
“说是‘铁骨红’,”沈皓明拿起搭在椅背上的驼色围巾,细心地给她围上,“周馆长说,手记的主人叫苏梅,当年是织造府里最擅长绣梅的绣娘,和林秀娥奶奶应该认识。”
两人踩着薄霜往博物馆去,石板路上结着层细冰,走起来咯吱作响。路过巷口那株老梅时,林晚星忽然停住脚,枝头的花苞鼓鼓的,像要撑破萼片,凑近了闻,能嗅到极淡的香,混着冷空气钻进鼻腔,清冽得让人精神一振。
“再过场雪,该开了。”沈皓明望着花苞,“去年雪后我们来拍过照,你说这梅枝的姿态,像极了绣谱里‘折枝绣’的笔法。”
林晚星想起绣谱里“梅枝需露骨,藏三分韧”的批注,指尖无意识地在围巾上划着,忽然觉得那纹路像极了什么:“你看这梅枝的分叉,是不是和老井井口的‘卍’字记号有点像?”
沈皓明仔细一看,果然,斜出的主枝和旁逸的侧枝交叠,竟真构成个模糊的“卍”字,只是被花苞挡了大半,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说不定当年设计记号的人,就是照着这株梅画的。”他忽然想起什么,“那本民国账簿里,林秀娥奶奶记过‘腊八日,与苏梅煮雪纺线’,原来她们真的认识。”
博物馆的库房里暖意融融,周馆长正戴着白手套翻着手记,见他们进来,连忙把其中一本摊开:“你们看这页,苏梅写的‘雪丝三法’——‘一法融雪纺线,取腊日雪水浸蚕丝,七日方成;二法冰针刺绣,需在寒夜挑灯,让丝线带三分凉;三法梅香入纹,采初绽的梅蕊捣成汁,调进胭脂,绣出的花瓣能留香三年’。”
泛黄的纸页上,用小楷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旁边还画着幅小图:一枝红梅斜出,花瓣用极细的丝线勾勒,边缘处用淡墨晕染,像落了层薄雪,枝桠上的刺尖尖的,却在顶端缀着个小小的绒球,细看才发现是用白色丝线打了个结,像未化的雪粒。
“融雪纺线……”林晚星指尖抚过“雪水浸蚕丝”几个字,忽然想起沈记绸庄后院那口老井,“我们院里那口井,冬天会结薄冰,井沿的雪水顺着石缝渗进去,是不是就是天然的‘雪水’?”
沈皓明点头:“老匠人说过,那口井的水是山泉水,比别处的软,用来泡丝线最养线。去年冬天他还存过一缸雪水,说开春用来染蓝布,颜色会特别正。”
周馆长又翻开另一页,上面贴着片干枯的梅花瓣,暗红的颜色,边缘蜷曲着,像被揉过的纸。“这是苏梅夹在里面的,”他指着瓣底的小字,“写着‘光绪二十七年,与秀娥共绣《寒梅图》,用雪丝三法,耗三月功’。”
“《寒梅图》?”林晚星忽然想起顾老先生那件马甲内侧的暗袋,“顾老先生说他母亲的马甲里,除了织锦还有半块碎布,当时没在意,会不会就是这图上的?”
正说着,库房的门被推开,老匠人裹着件厚棉袄走进来,手里捧着个青布包,嘴里呼着白气:“小沈,晚星,你们看我找着啥了。”他解开布包,里面是个黑陶盆,盆里铺着层细沙,埋着几缕银白的丝线,摸起来冰凉凉的,像裹着雪粒。
“这是我师父当年存的‘雪丝’,”老匠人指着丝线,“他说这是用腊月的雪水加了梅蕊泡的蚕丝,埋在沙里能存几十年,绣出来的东西带着寒气,夏天看着都凉快。”他忽然压低声音,“我今早收拾樟木箱,在最底下找着的,还裹着张纸条,你们看看。”
纸条是用麻纸做的,脆得一碰就掉渣,上面用毛笔写着:“雪落梅开时,丝成魂归处——苏梅赠。”字迹和博物馆手记里的一模一样。
林晚星忽然明白过来:“苏梅把雪丝的法子传给了老匠人的师父,老匠人师父又传到他手里,这也是种传承啊。”她拿起一缕雪丝对着光看,丝线里竟藏着极细的红,像梅蕊的颜色,“这就是‘梅香入纹’吧,把梅蕊汁混进了丝里。”
周馆长忽然想起什么,从档案柜里取出个长条形的木盒:“差点忘了这个,昨天整理时发现的,是个绣绷,上面还绷着块没绣完的料子。”
木盒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梅香漫开来,不像寻常的花香,带着点清苦的药味。绷着的是块暗紫红的缎子,上面绣了半枝红梅,已经绣好的两朵开得正盛,花瓣边缘用雪丝勾勒,像沾了雪,最妙的是花蕊,用金粉调了胶,在光下闪着细碎的光,竟真像含着蜜。
“是‘点蕊绣’!”林晚星凑近看,花蕊的针脚是极小的圆圈,密密麻麻的,像蜜蜂攒在花心里,“绣谱里说这种针法最费眼,一针要转三圈,苏梅的手记里肯定有写。”
果然,翻开手记对应的页码,“蕊需金圈裹,如蜂驻蜜房”几个字旁边,画着个小小的针脚示意图,和绷子上的一模一样。更奇的是,缎子的角落里用雪丝绣了个“娥”字,针脚歪歪扭扭的,像是初学绣字的人绣的。
“是林秀娥奶奶!”沈皓明指着那个字,“肯定是苏梅教她绣的,你看这起针的地方,和账簿上她画的梅花记号笔锋一样。”
老匠人忽然指着绷子边缘的线轴:“你们看这线轴上的字,是不是‘沈记’?”
众人凑近一看,果然,缠着雪丝的线轴侧面,用朱砂写着极小的“沈记”二字,是沈记绸庄早年的字号,比现在的招牌多了个小小的“记”字印章。“是我太爷爷那时候的,”沈皓明的声音有些发颤,“我家祖上就是给织造府供丝线的,没想到……”
林晚星忽然注意到缎子背面有处凸起,小心地翻开,发现里面夹着张极薄的棉纸,上面用雪丝绣着几行字,因为年代久远,丝线已经泛出浅黄,却依旧能看清:“雪丝断处,梅香续之;三叠绣尽,魂魄相依。秀娥、苏梅同记。”
“这是她们俩一起绣的!”林晚星的眼眶热起来,“‘雪丝断处’指的是针法的衔接,‘梅香续之’是说用梅花的气韵连着,难怪这缎子总带着股梅香,原来是她们把心意绣进去了。”
周馆长捧着棉纸,忽然想起什么:“上个月修老馆的西厢房时,在梁上发现个木箱,里面全是绣品碎片,当时没在意,现在看来,说不定就是《寒梅图》的残片。”
众人跟着去西厢房,墙角堆着十几个木盒,打开其中一个,里面果然是些暗红的缎子碎片,上面残留的梅枝绣法,和绷子上的如出一辙。林晚星捡起最大的一块,上面绣着半朵梅花,花瓣用的是“套针”,外层红里透紫,内层泛着粉白,像被雪映着的颜色。
“是‘铁骨红’,”老匠人啧啧称奇,“这种颜色要用苏木和红花分三次染,再用梅蕊汁固色,才能有这种又沉又亮的红。”他忽然指着碎片边缘的针脚,“这里有‘盘金’的痕迹,说明这图原来很大,说不定是幅中堂画。”
沈皓明掏出手机翻出张照片,是他前几天在档案馆拍的,民国时期苏州织造府的平面图,其中一间标着“绣房”的屋子,墙角画着个梅花形状的标记。“你们看这位置,”他指着标记,“就在藏锦阁的正上方,说不定《寒梅图》当年就挂在这儿。”
林晚星忽然想起那本清代手记里的话:“梅蕊调胭脂,需用雪水煎。”她看向窗外,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雪的样子,“今天要是下雪就好了,我们可以试试用雪水调颜料,看看能不能绣出那种红。”
话刚说完,窗外竟真飘起了雪,先是细小的雪粒,打在玻璃上沙沙响,没过多久就变成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把屋顶和树梢都染成了白。
“真是说雪就雪。”沈皓明笑着推开门,冷冽的空气涌进来,夹着雪的凉意和淡淡的梅香,“周馆长,借你们的院子用用,我们煮雪试试。”
博物馆的后院有口老井,井口积了层新雪,沈皓明用铜瓢舀了雪,倒进院里的铜炉里,老匠人捡了几根干梅枝当柴,火一烧,梅枝噼啪作响,散出的烟都带着香。雪水在炉上慢慢烧开,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把梅枝的香都煮进了水里。
林晚星取来一小碟胭脂,倒了点雪水进去,用银簪子慢慢碾着,胭脂渐渐化开,变成种温润的红,不像平时那么艳,倒像夕阳落在梅瓣上的颜色。“加两滴梅蕊汁试试。”她想起苏梅的法子,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瓷瓶,里面是她今早路过老梅树时,小心摘下的几个半开的花苞捣的汁。
汁水滴进胭脂里,那红竟像活了一样,沉下去又浮上来,最后变成种带着点紫调的红,看着就像冻在雪地里的梅瓣。“成了!”她眼睛发亮,拿起针蘸了点胭脂,在白色的生宣上绣了个小小的花瓣,针脚细密,红得透着股清劲。
“这才是‘铁骨红’的魂。”老匠人看得直点头,“苏梅说的‘留香三年’,不是真的留香,是这颜色看着就让人想起梅香,是绣进心里的香。”
雪停的时候,他们已经用雪水和梅蕊汁调好了丝线,林晚星在绷子上试着绣了段梅枝,雪丝的白和胭脂的红交叠,竟真有种雪压梅枝的意境,针脚里仿佛还凝着雪的凉和梅的香。
周馆长看着绣样,忽然说:“那本手记的最后,苏梅写了段奇怪的话,‘梅开五福,藏五处,一在井,二在阁,三在绣,四在……’后面被虫蛀了,只剩个‘心’字。”
“五处?”林晚星数着手指,“老井算一处,藏锦阁是第二,《寒梅图》是第三,剩下的两处……”她忽然摸向自己的胸口,那里正贴着枚小小的梅花香囊,是用奶奶留下的旧布缝的,“会不会是‘人’?绣娘的心里?”
沈皓明翻开那本民国账簿,在最后一页空白处,林晚星昨天写的“霜降后三日,见柿红,知魂归”下面,不知何时多了个小小的梅花记号,是用朱砂点的,像刚落的梅蕊。“是老匠人画的吧?”他看向老匠人。
老匠人嘿嘿笑:“今早看你们在研究梅绣,就想起我师父说的‘记纹需随心’,顺手点了个,没想到……”
林晚星忽然明白,苏梅说的“五在”,最后两处或许就是“人”和“心”。那些藏在井里的、阁中的、绣品上的秘密,最终都要落在人的心里,才能活起来。就像这雪后的梅,开在寒冬里,却把香留在每个经过的人记忆里。
回去的路上,雪又下了起来,把巷口的老梅盖得更厚了,枝头的花苞却更鼓了,像要从雪堆里挣出来。林晚星踩着雪往前走,围巾上沾着的雪粒化了,在驼色的绒面上洇出小小的痕,像极了她刚绣的梅瓣。
“婚纱照的旗袍,”她忽然开口,声音被雪滤得格外清,“领口绣圈梅枝吧,不用太多,就三五枝,缠着盘扣,像雪裹着梅的样子。”
沈皓明握紧她的手,她的指尖因为刚才煮雪有些凉,却带着梅香的暖意。“再在袖口绣个小小的‘卍’字,”他低头看着两人交握的手,雪落在手背上,很快化了,留下湿湿的痕,“用雪丝绣,远看像落了片雪,近看才发现是梅枝的纹路。”
路过沈记绸庄时,林晚星抬头看,二楼的窗台上,那盆山茶花不知何时开了一朵,红得像团小火,在雪地里格外显眼。她忽然想起苏梅手记里的最后一句:“雪落无声,梅开有信,绣法会老,心意不老。”
回到绸庄,林晚星把今天试绣的梅枝样本夹进账簿,在旁边写下:“小雪日,煮雪纺丝,知梅魂。”笔尖划过纸页,留下淡淡的墨痕,像雪落在梅枝上,轻轻巧巧的,却藏着化不开的暖。窗外的雪还在下,把苏州的街巷盖得一片白,只有那株老梅的枝头,隐隐透着点红,像绣在白缎上的花,在时光里静静开着,等着懂它的人来赏。
http://www.zwhl.cc/zw46793/1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