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小石头“别”故土,再上征程意不同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马蹄嘚嘚,踏碎了官道上的晨霜。石磐策马疾驰,耳畔风声呼啸,却 吹不散心头那股 沉甸甸的离愁与前所未有的凝重。此番离乡,与三年前赴任沔阳截然不同。那时,他虽也有对未知的忐忑,但更多是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豪情,是 施展抱负、证明自我的渴望。而此刻,他怀中 揣着杜明远赠予的盘缠与玉扣,袖中 藏着那封报告恩师病危的急信,心中 充满了 对师长安危的焦灼、对京城局势的警惕,以及一份 骤然加身的、关乎许多人期望的责任感。平安县,不再仅仅是 他出生成长的故土,更是 他力量的源泉、心灵的港湾、必须守护的根。离去,是为了 不负师恩,亦是为了 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归来。他 不禁回首望去,平安县的轮廓 早已消失在群山之后,唯有天际那缕熟悉的炊烟,仿佛还在 依依不舍地 勾勒着家的方向。脑海中,杜明远 临别时那深邃而忧虑的眼神、柳娘子 无声拭泪的模样、小丫 欲言又止的神情、李火火 粗豪的叮嘱、甚至红姑 那难得一见的柔和目光,一一浮现,清晰如昨。这些鲜活的面容,与沔阳县 那些曾向他跪谢申冤的百姓、离任时 夹道相送的身影 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 沉重而温暖的画卷,压在他的肩头,也烙在他的心上。他 忽然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官”三字,并非 高高在上的权力,而是 脚下这片土地 与生活其上的人民 所赋予的 千钧重担。
旅途漫漫,昼行夜宿。石磐并未因心焦而一味赶路,他 牢记杜明远的嘱咐,时刻保持着警觉。他 仔细观察沿途风物人情,留意官道驿站往来人等的言谈举止。越是靠近京城,他越能感受到一种 无形的、迫人的气氛。驿马传递文书的频率 明显加快,时常可见 身着各色官服、行色匆匆的官吏;酒肆茶棚中,人们交谈的声音 也压低了许多,话题往往围绕着 京中的大人物、朝堂的动向。一次,他在驿站打尖,偶闻邻桌两名低级官员 窃窃私语,提及“欧阳公病重”、“东宫属意”、“清流浊流之争”等语,虽语焉不详,却让石磐 心头更紧。他 意识到,恩师的病情,恐怕早已 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健康问题,而是 牵动朝局的一根敏感神经。
于是,他 愈发谨慎。投宿时,尽量选择 不起眼的小店;与人交谈,绝不透露 真实身份与此行目的,只假称是 赴京寻亲的南方士子。对随行的两名仆从,他也 严加约束,命他们 少言多看,遇事不可强出头。杜明远所赠银两,他 分作三处妥善藏好,只取出少量作为日常开销。那枚平安扣,则 贴身佩戴,冰凉的玉体 贴着肌肤,时时提醒他 杜伯伯的叮嘱与平安县的牵挂。
经过十余日的跋涉,雄伟的京城轮廓 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那 高耸的城墙、巍峨的城楼、以及城内隐约传来的 喧嚣市声,构成了一幅 与平安县、沔阳县 截然不同的 恢弘画卷。然而,面对这象征着 权力与机遇的核心,石磐心中 却无多少兴奋,反而 涌起一股 难以言喻的压抑与陌生感。这里,没有平安县的 质朴宁静,没有沔阳县的 百废待兴,有的只是 一种 深不可测的繁华 与 无处不在的 等级与规则。他 勒住马缰,深吸一口气,仿佛要 将这帝都的气息 吸入肺中,细细品味其中的 复杂滋味。
入得城来,但见 街道宽阔,车水马龙,商铺林立,人烟稠密。达官显贵 乘坐着华丽的轿辇,前呼后拥,招摇过市;文人墨客 出入于酒楼茶肆,高谈阔论,意气风发;亦有 贩夫走卒 为生计奔波,市井小民 在夹缝中求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极致的繁华与隐藏在角落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冲击着石磐的认知。他 忽然想起欧阳修曾在其文章中感叹“京城居,大不易”,如今亲见,方知此言不虚。不仅 生活成本高昂,更难的,是 在这张 由权力、人情、规则交织成的巨网中 找到立锥之地,并且 保全本心。
他 无暇细细领略京华风物,按照杜明远事先打听到的地址,径直前往 欧阳修在城中的一处僻静别院。越是接近,他的心情 越是紧张。然而,当他 叩响那扇 略显斑驳的朱漆大门时,开门的 却是一名 面容憔悴、眼带泪痕的老仆。老仆 打量了石磐一番,待他 报上姓名,顿时 老泪纵横,哽咽道:“可是……石公子?您……您怎么才来啊!老爷他……他已于三日前……驾鹤西去了!”
轰隆! 仿佛晴天霹雳,在石磐头顶炸响!他 浑身一僵,眼前一黑,几乎从马背上栽落!紧赶慢赶,终究……还是迟了这一步!未能见到恩师最后一面!无尽的悔恨与悲痛,如同 滔天巨浪,瞬间将他吞没。
http://www.zwhl.cc/zw47745/5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