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去小说网 > 楚汉争霸演义 >第57章 刘邦哭祭项羽,厚葬霸王于谷城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7章 刘邦哭祭项羽,厚葬霸王于谷城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谷城郊外的风带着彻骨的寒意,卷着枯草碎屑打在刘邦的龙旗上,发出“哗啦啦”的声响。那面明黄底色绣着赤龙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旗角磨损的边缘昭示着这些年征战的艰辛,与不远处霸王陵前飘着的素白幡旗形成鲜明对比。銮驾在十里外的驿站便停了下来,刘邦拒绝了萧何安排的暖轿,执意要换乘一匹乌骓毛色的骏马——那是韩信从项羽遗物中精心挑选出的良驹,产自河西草原,通体墨黑,唯有四蹄泛着雪色,虽不及乌骓神骏,却也骨相不凡,奔跑时蹄声如雷。

  左右侍从捧着一件玄色貂裘上前,低声劝道:“陛下,谷城风寒,这貂裘是西域进贡的珍品,保暖极佳,您还是披上吧。”刘邦摆了摆手,目光落在远处的天际线上,那里乌云密布,似有大雪将至。“项籍死在寒冬的乌江畔,连件完整的棉衣都没有,我穿这么厚实,如何有脸去见他?”他说着,拢了拢身上的素色锦袍。这锦袍还是当年吕雉亲手缝制的,领口处已磨出毛边,腰间束着的半旧玉带,是项梁当年赠予他的见面礼,玉质早已温润,却也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远远望去,这位刚刚平定天下的大汉天子,竟少了几分君王的威严,多了些故人吊唁的哀戚。

  随驾的文武百官皆身着素服,张良、韩信、萧何、陈平四人骑马跟在刘邦身后,神色各异。张良手持羽扇,虽在寒冬却依旧风度翩翩,只是羽扇的扇面换成了素白绢布;韩信身披银色铠甲,铠甲外罩着一件白绫披风,腰间的佩剑鞘上缠满了麻布,那是他为项羽挂的孝;萧何捧着一卷竹简,上面记录着项羽陵寝的修建明细,眉头微蹙,似在思索着后续的安置事宜;陈平则不时打量着刘邦的神色,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那是他从项羽尸身上取下的遗物,打算在祭祀时一并送入墓中。

  “陛下,谷城已至,霸王陵就在前方高坡上。”夏侯婴打马上前,声音压得极低。他是刘邦的同乡,自沛县起兵便追随左右,见证了刘邦从亭长到天子的全过程。此刻他眼角的余光瞥见刘邦鬓角新添的几缕白发,想起当年两人在沛县街头厮混,刘邦赊酒给他喝,他替刘邦打掩护躲避吕雉责骂的光景,再看如今这阵仗,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唏嘘。

  刘邦微微颔首,勒住马缰,马驹人性化地打了个响鼻,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沉重心情。他抬眼望去,只见前方高坡上人头攒动,汉军士兵排成整齐的队列环绕着陵寝,手中的长枪斜指地面,枪尖上系着的白绫在风中飘动。坡下的空地上,聚集着不少当地百姓,有身着粗布衣衫的农夫,有挑着担子的货郎,还有几个穿着儒衫的书生,他们都远远地站着,目光投向那座刚刚筑起的土陵,脸上带着复杂的神情。

  “那些百姓是怎么回事?”刘邦沉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警惕。他深知项羽在楚地的威望,担心这些百姓会借机生事。夏侯婴连忙答道:“陛下放心,这些百姓都是自发前来祭拜霸王的。臣已派人核实过身份,皆是谷城及周边村落的村民,没有楚军余孽混入。”刘邦闻言,心中微动,点了点头,不再多言,双腿轻轻一夹马腹,朝着高坡缓缓行去。

  陵寝虽赶造得仓促,却也规制不凡,完全按照王侯之礼修建。负责监工的是萧何手下的得力助手曹参,此人做事严谨,虽与项羽有过多次激战,却也敬重其英雄气概,故而在修建陵寝时格外用心。青石板铺就的神道从坡下一直延伸到墓前,长达百余步,每块青石板都经过精心打磨,表面光滑如镜,倒映着天空的乌云。神道两侧立着临时雕刻的石人石马,共计十二对,石人有文臣有武将,文臣手持笏板,武将手持兵器,石马昂首嘶鸣,虽刀法粗糙,细节处不及咸阳皇陵的石刻精美,却也透着几分肃穆庄严。

  墓冢高达五丈,封土全部用糯米汁混合石灰夯实,异常坚固,顶端覆盖着一层新草,那是曹参特意让人从江东移栽过来的兰草,虽在寒冬中显得有些枯萎,却也为这冰冷的陵寝增添了一丝生机。墓冢的四周挖有排水沟,沟内铺设着陶管,防止雨水冲刷封土。最显眼的是墓前那方石碑,石碑高约三丈,宽约一丈,由一块完整的青田石雕刻而成,石质细腻,色泽温润。上面刻着“楚霸王项籍之墓”七个大字,笔锋刚劲有力,如惊涛拍岸,似猛虎下山,竟是出自张良之手。

  石碑两侧立着两尊石鼎,鼎内燃烧着松脂,青烟袅袅,在寒风中盘旋上升,与天空的乌云融为一体。石鼎前摆放着一张供桌,供桌上摆满了祭品,有刚蒸好的黍米、烤得金黄的羔羊、新鲜的水果,还有一壶封存了十年的陈酿,那是刘邦当年在彭城所得,一直舍不得喝,如今特意带来祭拜项羽。供桌两侧站着两名白发老卒,他们是当年项梁的部下,后来战败归顺汉军,此刻身着素服,手持哭丧棒,脸上满是悲戚之色。

  刘邦翻身下马,动作略显迟缓,毕竟已是五十多岁的人,连年征战让他的身体落下了不少病根。他的右脚刚落地,便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从脚底传来,顺着双腿蔓延至全身,却也让他的头脑更加清醒。他没有让侍从搀扶,脚步有些踉跄地走上神道。沿途的汉军将士皆披麻戴孝,见他走来,纷纷单膝跪地行礼,口中齐呼“陛下”,声音整齐划一,却被呼啸的寒风打散,显得格外沉闷压抑。

  刘邦没有理会众人,径直走到墓前,目光落在那方石碑上,久久没有说话。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下来,在石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也照亮了他眼角的湿润。他想起当年在咸阳街头,他看到秦始皇的銮驾经过,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也”,而项羽则说“彼可取而代之”,那时的两人都意气风发,胸怀天下,谁也没有想到,多年后竟会以这样的方式相见。

  张良、韩信等人跟在刘邦身后,也纷纷下马,站在他的两侧,沉默不语。张良看着刘邦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刘邦此刻的心情,既有战胜对手的得意,也有失去故人的惋惜。韩信则盯着那座墓冢,眼神复杂,他曾是项羽的部下,在项羽帐下担任执戟郎,多年来一直得不到重用,后来才归顺刘邦,得以施展才华。如今项羽已死,他心中既有复仇的快意,也有一丝英雄相惜的悲凉。

  “项籍啊项籍,你我相识十余载,今日竟要在此地相见了。”刘邦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伸出手,轻轻抚过石碑上的字迹,指尖触到冰冷的石面,一股寒意顺着指尖传入心底,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项梁营中初见项羽的场景。

  那是秦二世元年的夏天,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刘邦带着沛县的子弟兵前来投奔。在营中的演武场上,他第一次见到了项羽。那时的项羽不过二十出头,身材高大魁梧,浓眉大眼,鼻梁高挺,嘴唇厚实,手持一杆虎头湛金枪,枪杆长丈八,枪头为纯铁打造,形似虎头,锋利无比。他跨骑乌骓马,那马身高八尺,毛色如墨,奔跑时快如闪电,力大无穷。演武场上,项羽与三名壮汉比试,那三名壮汉皆是营中的勇士,身高马大,力能扛鼎。可项羽手持长枪,如探囊取物般,三两下便将三人挑飞,引得全军将士齐声喝彩。

  而他刘邦,还只是个靠着项梁庇护的亭长,穿着一身粗布衣衫,站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他望着那道挺拔的身影,心中满是羡慕,也有一丝不服气。他暗自发誓,总有一天,自己要比项羽更加强大。从那以后,两人便时常一同出征,项羽冲锋陷阵,勇不可当,他则运筹帷幄,安抚民心,配合得十分默契。在东阿之战中,项羽率领骑兵大破秦军,刘邦则趁机攻占了城阳,两人平分战功,那时的他们,还是情同手足的兄弟。

  “还记得当年我们一同攻打定陶,秦军坚守不出,粮草短缺,你我就靠着野果和河水充饥。夜里,我们挤在同一个帐篷里,你给我讲你少年时举鼎的故事,我给你讲沛县的趣事,那时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也快活。”刘邦的声音越来越低,眼神中充满了怀念,“后来项梁叔父战死,你我共同拥立楚怀王,你被封为鲁公,我被封为沛公,我们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那时的我们,都以为很快就能推翻暴秦,共享天下。”

  “可世事难料,谁能想到,我们最终会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刘邦笑了笑,眼角的泪水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石碑前的供桌上,打湿了一盘刚摆上的青梅。那是项羽生前最爱的果子,果皮青绿色,果肉酸甜多汁,当年在彭城,两人曾围着一棵青梅树对饮,那棵青梅树是项梁亲手栽种的,枝繁叶茂,每年都会结出满树的青梅。

  那天,项羽刚刚大败秦军,心情大好,便拉着刘邦来到青梅树下,让人取来酒坛,两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酒过三巡,项羽喝到酣处,拔起佩剑砍断了青梅树的一根粗枝,树枝轰然落地,惊得周围的士兵纷纷侧目。他指着断枝,扬言要“砍尽天下不平事,推翻暴秦,建立一个太平盛世”。刘邦看着他意气风发的模样,心中既有敬佩,也有一丝担忧,他知道项羽勇猛有余,智谋不足,这样的性格,很难成就大业。

  “还记得鸿门宴上,你帐下武士项庄持剑舞于帐前,剑锋几次三番贴近我颈间,寒光闪烁,我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喘,手心全是冷汗。范增在一旁不断向你使眼色,让你杀了我,可你终究是放了我,说什么‘此等小人,杀之污我剑刃’。”刘邦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庆幸,也有一丝惋惜,“那时我就知道,你终究成不了帝王。帝王之道,向来是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可你太重情义,太讲骨气,这既是你的优点,也是你的致命弱点。”

  他拿起供桌上的青梅,放入口中,酸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却也掩盖不住心中的苦涩。“你攻破咸阳后,火烧阿房宫,杀了秦王子婴,还掠夺了宫中的财宝和美女,百姓们对你怨声载道。我劝你定都咸阳,安抚民心,可你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执意要回到彭城。项籍啊项籍,你可知,就是你的这一份执念,让你失去了天下。”

  站在一旁的张良见状,上前一步,手中的羽扇轻轻摇动,低声道:“陛下,天寒露重,还请保重龙体。霸王已去,逝者已矣,后事也已按王侯之礼办妥,您这般悲伤,恐伤身体。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您亲自处理,您若是倒下了,大汉的江山可就不稳了。”

  刘邦摆了摆手,示意张良退下,目光依旧停留在墓冢上,仿佛要透过那厚厚的封土,看到那个桀骜不驯的身影。“子房,你不懂。”他缓缓说道,“我与项籍,既是对手,也是兄弟。这些年来,若不是有他这个对手,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不足,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进。如今他死了,我虽然赢了天下,却也感到一阵孤独。”

  韩信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霸王虽勇,却也有勇无谋,不听忠言,疏远范增,滥杀无辜,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您不必过于悲伤,当以天下苍生为重。”刘邦转头看向韩信,眼神复杂,他知道韩信说的是实话,可心中的情绪却难以平复。“信,你曾是他的部下,你说说,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韩信沉默片刻,缓缓说道:“霸王为人,勇猛无比,重情重义,对待部下如同兄弟,从不克扣军饷,士兵受伤,他会亲自为其包扎伤口,士兵战死,他会厚待其家属。当年我在他帐下,他虽然没有重用我,却也从未亏待过我。可他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对待降卒过于残忍,巨鹿之战后,他坑杀了二十万秦降卒,失了民心。这便是他失败的根源。”

  刘邦点了点头,认同了韩信的说法,他转过身,望着远处的群山,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几分质问,又带着几分惋惜:“你说你力拔山兮气盖世,可为何偏偏不肯过江东?乌江亭长已备好了船,江东子弟尚有数十万,你若回去,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未可知啊!想当年,勾践兵败会稽,沦为夫差的奴隶,可他忍辱负重,最终灭吴称霸。你为何就不能学学他,非要自刎于乌江岸,说什么‘无颜见江东父老’!”

  “你可知,你这一死,多少江东子弟要为你流泪?多少家庭要因此破碎?你的虞姬为你自刎,你的部下为你战死,他们都对你忠心耿耿,你却以这样的方式回报他们!”刘邦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声音也有些哽咽,“我知道你不服气,你觉得是天要亡你,不是你战之罪。可你有没有想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你过于刚猛,不懂变通,这才会遭到天谴。”

  他想起垓下之战时,项羽率领八百骑兵突围,韩信率领数十万大军追击,一路设下埋伏,将项羽逼得走投无路。那时他曾派人劝降项羽,许以高官厚禄,可项羽却回信说:“吾与汉王戮力而攻秦,今汉王负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刘邦当时还嘲笑项羽固执,如今想来,却也佩服他的骨气。

  “项籍啊项籍,你若是能放下你的骨气,归顺于我,我定会封你为王,让你享尽荣华富贵,我们兄弟二人一同治理天下,岂不是美事一桩?可你偏要固执己见,非要与我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刘邦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惋惜,“你这又是何苦呢?”

  风更紧了,吹得供桌上的纸钱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暗处低声啜泣。那些纸钱是用最好的桑皮纸制作的,上面印着精美的花纹,是吕雉特意让人赶制的,她说项羽虽为敌人,却也是一代英雄,不能让他在阴间受穷。刘邦转头望去,只见神道尽头站着一群身着粗布衣衫的百姓,大约有百余来人,为首的是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年纪最大的看起来有七八十岁,拄着拐杖,步履蹒跚,手里捧着一束束干枯的艾草——那是楚地百姓祭祀先人的习俗,艾草有驱邪避灾之意,百姓们希望项羽在阴间能够平安顺遂。

  在老人身后,站着一些中年汉子和妇女,还有几个孩子,他们手中也拿着各种祭品,有自家蒸的馒头,有采摘的野果,还有的拿着一把香。他们见刘邦看来,纷纷停下脚步,脸上带着几分紧张和敬畏,一些胆小的孩子还躲到了大人的身后。过了片刻,为首的那位老人深吸一口气,带着众人走上前来,纷纷跪地磕头,动作整齐划一,显然是事先排练过的。

  其中一位老人高声道:“陛下,草民等是谷城及周边村落的百姓,今日得知陛下前来祭拜霸王,特意前来为霸王送行。霸王虽与汉军为敌,却也曾救过我等性命。当年秦军将领章邯率军劫掠谷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就在我等以为必死无疑之时,霸王率领楚军赶来,与秦军展开激战,杀退了秦兵,还将军中的粮食分给我等,让我等得以存活。霸王对我等有再造之恩,我等永世不忘!”

  老人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块残破的麻布,递到刘邦面前,哽咽道:“陛下,这是当年霸王分给我等粮食时,用来包裹粮食的麻布,我等一直珍藏着,今日特意带来,希望能将它送入霸王墓中,让霸王知道,还有百姓记得他的恩情。”刘邦接过麻布,入手粗糙,上面还残留着粮食的气息,他摩挲着麻布上的纹路,心中一震,他从未想过,项羽在敌占区竟也有如此声望,看来项羽并非像传说中那样残暴不仁。

  刘邦心中一震,他低头看着手中的麻布,又看了看眼前的百姓,他们脸上的神情真挚而悲戚,不似作伪。他走上前,亲手将老人扶起,老人的身体很轻,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他的手粗糙而干瘪,布满了老茧,那是常年劳作留下的痕迹。刘邦沉声道:“老丈放心,项籍虽为我的敌手,却也是一代英雄。他救过百姓的性命,这份恩情,我记在心里。我已下旨,以鲁公之礼厚葬于谷城,派三百士兵守护陵寝,四时祭祀不绝。今后,谁敢惊扰霸王陵寝,便是与我刘邦为敌,我定不轻饶!”

  老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激动,再次跪地磕头,口中直呼“陛下圣明”,身后的百姓也跟着磕头,哭声一片。刘邦连忙将老人再次扶起,温声道:“老丈不必多礼,快起来吧。天寒地冻,你们年纪都大了,长时间跪着对身体不好。”他转头对夏侯婴说道:“夏侯婴,让人给这些百姓每人分发一些粮食和钱财,让他们回去好好过日子。”夏侯婴连忙应道:“臣遵旨!”

  百姓们得知刘邦要给他们分发粮食和钱财,都十分感动,再次磕头谢恩。刘邦看着他们,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虽然勇猛,却也懂得体恤百姓,只是他的方式过于偏激,最终才失了天下。他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善待百姓,轻徭薄赋,让百姓们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乱之苦。

  待百姓散去后,刘邦重新走到墓前,从随从手中接过那壶封存了十年的陈酿,拔掉酒塞,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这酒是当年他在彭城之战中缴获的秦军贡品,酒液呈琥珀色,清澈透明,口感醇厚,他一直舍不得喝,如今特意带来祭拜项羽。他将酒缓缓倒在墓前的土地上,酒液顺着封土的缝隙渗入地下,散发出浓郁的酒香,像是在诉说着两人之间复杂的过往。

  “项籍啊,这是当年你我都想得到的陈酿,如今我特意拿来与你分享,你就好好尝尝吧。”刘邦的声音越来越低,带着一丝哽咽,“你我斗了半生,从东阿之战到垓下之围,大小战役百余场,互有胜负。如今你输了,我赢了,可这天下,却再也没有那个敢与我对饮的项籍了。我知道,你看不起我,说我出身市井,品行卑劣,靠耍小聪明赢得天下。可我刘邦向你保证,定会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乱之苦,我会建立一个比秦朝更加强大、更加繁荣的王朝,也算不负你我当年‘共诛暴秦’的誓言。”

  他想起当年两人在项梁营中,一同立下“共诛暴秦,解民于倒悬”的誓言,那时的他们,心中都充满了理想和抱负。如今暴秦已灭,誓言已实现,可两人却已阴阳两隔,再也无法一同见证这太平盛世。刘邦的心中充满了遗憾,他多么希望项羽能够活着,看到他建立的大汉王朝,看到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景象。

  “你放心,你的家人我会好好照顾,你的侄子项佗,我会封他为侯,让他享受荣华富贵。你的部下,只要愿意归顺大汉,我都会量才录用,不会亏待他们。我会让他们知道,我刘邦并非小气之人,也不会秋后算账。”刘邦说着,从怀中掏出一枚玉佩,那是项羽生前佩戴的和田玉佩,上面雕刻着一条栩栩如生的龙,是项梁送给项羽的生日礼物,后来在乌江之战中被汉军士兵缴获,送到了刘邦手中。刘邦将玉佩放在供桌上,轻声道:“这是你的玉佩,我还给你,希望它能陪你在阴间安享太平。”

  韩信不知何时走到了刘邦身边,手中捧着一件残破的玄色披风——那是项羽自刎时穿的披风,披风的材质是上等的丝绸,上面绣着精美的凤凰图案,那是虞姬亲手为项羽绣的,凤凰是百鸟之王,象征着吉祥如意。披风的肩部和背部有几道刀痕和枪眼,上面还留着暗红的血渍,那是项羽在乌江之战中留下的痕迹。韩信的眼神中带着几分凝重,他与项羽交手数次,在彭城之战中,他曾被项羽打得大败,险些丧命,可他也始终敬佩对方的勇猛。

  “陛下,这是霸王的遗物,是臣从乌江岸边找到的,上面还有虞姬娘娘绣的凤凰图案,臣已让人清洗干净,烘干了血迹,是否要一同入葬?”韩信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伤。刘邦接过披风,入手沉重,仿佛承载着项羽一生的荣光与悲壮。他轻轻抚摸着披风上的凤凰图案,图案栩栩如生,针脚细密,可见虞姬对项羽的深情。他又抚摸着披风上的破洞和血渍,脑海中浮现出项羽在乌江之战中奋勇杀敌的场景,心中一阵酸楚。

  “还记得当年在彭城,虞姬为你跳了一支剑舞,舞姿优美,剑法精妙,引得众人喝彩。那时的你,抱着虞姬,笑得像个孩子,说要与她一生一世,永不分离。可如今,你们却阴阳两隔,再也无法相见了。”刘邦叹息道,“虞姬为你自刎,这份深情,世间少有。我会将你们合葬在一起,让你们在阴间也能相伴左右。”

  他转头对萧何说道:“萧何,你让人在霸王墓的旁边,再修建一座墓冢,作为虞姬娘娘的衣冠冢,按照王侯夫人的礼仪安葬。墓碑就刻‘楚霸王夫人虞姬之墓’,也由子房来书写。”萧何连忙应道:“臣遵旨,臣定会尽快安排,保证按时完工。”张良也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放心,臣定会用心书写,不辜负陛下的嘱托。”

  刘邦将披风轻轻放在供桌上,与那枚玉佩放在一起,轻声道:“入葬吧,让它陪着项籍,也算全了我们之间的情分,也全了他与虞姬的深情。”他又拿起供桌上的青梅,撒在墓前的土地上,说道:“这是你最爱的青梅,我也给你带来了,你就好好享用吧。”

  此时,天空中飘起了雪花,雪花纷纷扬扬,落在刘邦的头上、肩上,也落在了墓冢上,很快就在封土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像是为这座陵寝披上了一件素白的孝衣。刘邦没有躲避雪花,任由雪花落在身上,他望着墓冢,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到成为大汉的天子,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也失去了很多亲人朋友。

  “项籍,你知道吗?我这一辈子,最敬佩的人是你,最想超越的人也是你。如今我赢了,可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刘邦的声音被雪花掩盖,显得有些模糊,“等我百年之后,我希望能与你葬在不远的地方,到那时,我们再好好喝一杯,好好聊一聊,就像当年在彭城的青梅树下一样。”

  张良走上前来,为刘邦披上一件貂裘,轻声道:“陛下,雪越下越大了,我们该回去了。若是再不走,恐怕会着凉。”刘邦点了点头,最后看了一眼墓冢,转身朝着神道走去。雪花落在他的身上,在他的头发和肩膀上堆积起来,让他看起来苍老了许多。

  祭祀仪式完毕后,刘邦没有立刻离去,而是独自留在墓前,直到夕阳西下,将墓冢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雪花渐渐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淡淡的彩虹,映在墓冢上,显得格外美丽。夏侯婴再次上前催促:“陛下,天色已晚,该回营了。韩信将军还在营中等着商议分封诸侯之事,各路诸侯的使者也都到了,就等您回去主持大局。”

  刘邦点了点头,最后看了一眼那座高大的墓冢,转身翻身上马。马驹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心情,步伐缓慢而沉重。刘邦骑在马上,回头望去,只见墓冢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肃穆庄严,石碑上的字迹在余晖中闪闪发光。他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治理天下,让百姓们安居乐业,不辜负项羽的期望,也不辜负自己多年的努力。

  在回营的路上,刘邦突然问夏侯婴:“夏侯婴,你说,若当年我没有从鸿门宴上逃走,项籍真的会杀我吗?”夏侯婴愣了愣,他没有想到刘邦会突然问这个问题。他沉默片刻,缓缓答道:“陛下,霸王为人,重情重义,虽然刚愎自用,却也不屑于用阴谋诡计杀害对手。鸿门宴上,他若是真想杀您,您根本不可能活着离开。他之所以放您走,一是念及当年的兄弟之情,二是觉得杀了您这样的对手,胜之不武。”

  刘邦笑了笑,笑容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庆幸,有惋惜,也有一丝释然。“是啊,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宁折不弯,重情重义。可在这乱世之中,这样的性格,注定是要吃亏的。”他望着远方的天空,那里的晚霞红得像血,一如当年巨鹿之战的战场,也一如项羽自刎时流在乌江岸边的鲜血。

  数日后,刘邦在谷城的军营中召开了朝会,各路诸侯的使者和汉军的将领都参加了会议。会议上,刘邦正式下旨,追封项羽为鲁公,赐谥号“武”,命当地官吏负责修缮陵寝,按照王侯之礼进行祭祀,四时不绝。同时,他还下旨赦免了所有项羽的部下,只要愿意归顺大汉,一律既往不咎,量才录用。

  消息传出后,天下震动。项羽的旧部得知刘邦不仅没有为难他们,还对项羽进行了厚葬,都十分感动,纷纷前来归顺。其中,项羽的堂弟项伯,率领数千楚军残部归顺汉军,刘邦封他为射阳侯,赐食邑万户。项羽的部将钟离眜,曾多次击败汉军,刘邦原本想杀了他,可在韩信的劝说下,也赦免了他的罪行,封他为郎中令。

  消息传到江东,百姓们得知刘邦厚葬了项羽,还赦免了项羽的旧部,都十分感激。他们纷纷自发前往江边祭拜,哭声震彻两岸。江东的文人墨客也纷纷提笔,写下了许多缅怀项羽的诗词,其中最着名的是一位名叫虞姬的女子所作的《临江仙·吊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奈何天妒英雄。乌江自刎恨难穷。江东子弟泪,洒遍夕阳红。 墓冢巍峨临谷城,汉皇亲祭情浓。是非功过转头空。千秋英烈名,留与后人崇。”

  而在谷城的霸王陵前,前来祭拜的百姓络绎不绝。刘邦派来的三百士兵守护着陵寝,他们严格按照刘邦的旨意,善待前来祭拜的百姓,为他们提供茶水和休息的地方。供桌上的祭品总是满满的,有百姓送来的水果、馒头,也有官府供奉的牛羊、美酒。石鼎中的松脂常年燃烧,青烟袅袅,在谷城的上空盘旋不散,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英雄相惜的传奇,也为这段波澜壮阔的楚汉争霸,画上了一个带着遗憾却又圆满的句号。

  数日后,刘邦下旨,追封项羽为鲁公,命当地官吏负责修缮陵寝,四时祭祀。消息传到江东,百姓们纷纷自发前往江边祭拜,哭声震彻两岸。

  此正是:

  寒谷风悲素旐扬,汉皇临冢意彷徨。

  青梅酒冷思同饮,乌骓声沉忆旧疆。

  垓下歌残孤剑折,江东梦断一魂殇。

  英雄成败何须论,青史留名万古芳。
  http://www.zwhl.cc/zw47905/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