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皂滑弄人:泡泡悟至理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第七日,考试进入后半程。长时间的伏案疾书与号舍内积聚的闷热潮湿,让大多数士子显得疲惫不堪,形容憔悴。
即便如林闲,虽备有“净手软巾”等物,也觉双手黏腻不适。
他遂取出“闲雅套装”中那块精心制作的香皂,继续准备泡澡。
然而,意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
号舍地面因连日潮气凝结,颇为湿滑。
林闲取皂时手微微一滑,那块圆润的香皂竟如顽童般脱手而出,“咻”地一下溜出老远!
林闲下意识俯身伸手去捞,指尖堪堪掠过皂身,虽未抓住却带起一串滑腻晶亮的泡沫。
看着指尖那撮在昏暗光线下折射出虹彩的泡沫,林闲愣了一下,随即脑中仿佛有电光石火闪过!
“对了!固态皂易滑,若制成液态皂液,盛于特制器皿中,按压即出泡沫,使用起来岂非更加方便省事?尤其适用于旅途、考场这等不便之处!”
一个制作“便携式按压泡沫洗手液”的念头瞬间在他脑中清晰成型,连带着容器结构、起泡原理的模糊构想都涌现出来。
他正为这偶然的发现暗自欣喜,全然没注意到代理主考周学政正毕恭毕敬地陪同一人巡视考场而来。
来人,正是去而复返的赵王周宸!
赵王将林闲那篇石破天惊的策论呈送御前后,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便寻了个“体察考务”的由头,再次亲临贡院。
其真实目的,不言而喻。
赵王一行刚走近“玄”字号舍区域,便瞧见林闲正对着一块掉在地上的香皂和指尖的泡沫若有所思。
那专注的神情,绝非简单的懊恼。赵王眼中精光一闪,立刻抬手制止了正要开口的周学政,驻足静静观看。
只见林闲拾起香皂并未立即清洗,反而一边搓洗,一边用手指搅动盆中皂水,仔细观察着泛起的泡沫,眼神越来越亮,仿佛那不是泡沫,而是某种智慧的闪光。
赵王何等人物,立刻敏锐地察觉到,林闲绝非仅仅在洗手!
那神情,分明是发现了什么值得探究的事物!
他心中好奇大盛,轻咳一声开口道:“林生对这寻常皂角之物,莫非亦有独到研究?” 语气中带着探究与鼓励。
林闲闻声抬头,见是赵王便淡笑回道:“回殿下,学生方才愚钝,不慎滑落香皂,却偶见泡沫起灭,忽发奇想。林某在想这皂角,为何非得是易滑易碎的块状?若能‘通其变’,制出易于携带、密封良好、使用时只需按压便能产生泡沫的洁手之物岂不更妙?尤其于军旅行伍、士子赶考、医者诊病等需频繁净手却又取水不便之场合,或更为实用省事。一时想得入神,失礼之处,还望殿下海涵。”
“液态洁手之物?按压出泡?”
赵王是何等眼光,瞬间就从这看似简单的想法中,捕捉到了背后蕴含的巨大便利性和潜在的商业价值!
这想法超越了寻常器物的改进,直指“使用体验”的优化!
他眼中异彩连连,忍不住抚掌轻声赞叹:“妙!妙啊! 于细微处见真章,化不便为便捷!你这颗脑袋里,究竟还装了多少这般令人拍案叫绝的奇思妙想?”
恰在此时,当日试卷发下!
这场考的正是经义,题目赫然出自《周易·系辞》:《论“通其变,使民不倦”》。此题要求阐发“通过变革创新,使百姓生活便利而不倦怠”的深刻道理。
众士子见到题目,大多精神一振,总算来了个能发挥的。
于是纷纷引经据典,铺陈笔墨,大谈上古圣人制器尚象、变法图强的****。
文章写得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却总难免流于空泛,不接地气。
林闲看到题目,再低头看看自己指尖尚未完全洗净的泡沫,回想起刚才的“皂滑事件”和突如其来的灵感,不禁会心一笑。
这题目,简直像是为他量身定做一般!
他从容提笔,蘸饱浓墨,略一沉吟,便落笔作答,开篇即与众不同:
“殿下,诸位大人,学生以为,圣人所言通其变,使民不倦,其核心精髓,不在变之形式浩大,而在‘变’之目的纯正——即 务实与利民四字。变,非为变而变,更非为邀名而变,乃实实在在为便民而变!”
“譬如远古先民茹毛饮血,易生疾病,圣人通其变,教之钻木取火化生为熟,此一变也,利在健康。其后器物渐精,由陶而铜、由铜而铁,烹食之器愈变愈便,此亦通其变也,利在省时省力。 可见,变之轨迹,始终围绕让百姓生活更便利、更安适这一核心。”
“由此观之,变之一字,未必总是惊天动地、改弦更张。 小变亦可大利民!”
他笔锋陡然一转,竟直接将方才自己的“皂滑”经历作为论据引入:“便如学生方才所用之皂角,传统皆为块状,易滑落损耗,不便携带。若受其滑落起泡之启发, 通其变 潜心研制,制出按压即出泡沫之液态洁手液 ,此非惊天动地之大变。然此小变若成推行于世,可使士子安心备考,医者专注疗疾,行旅便捷清洁,农夫劳作后轻松去污……乃至减少疾病传播,使人身心愉悦。此岂非正是 使民不倦之鲜活体现?难道唯有变法、易制才是通变,此等惠及日常之改良便不是通变了吗?”
“故,通变之道存乎一心,亦寓于日常。为政者当时时留心民生日用,于细微处察其不便思其改进,此便是通变之始。 一器一物之改良,一朝一夕之便利,积小流而成江海,民生自厚天下自安。若天下人人皆能存此利民之心,行此便民之变,则圣人所期许的‘使民不倦’之大道,又何须外求?”
他将一次意外的“皂滑事件”中萌生的“洗手液”创意,天衣无缝融入了对“通其变,使民不倦”这一传统经典命题的阐释中,论证了微小而实用的创新(“小变”) 对于切实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圣人理想的重要性。
本文视角独特,论证生动有力,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赵王在一旁默默观看,越看越是心惊,越看越是欣喜!
看到妙处,几乎要忍不住击节赞叹!
“妙极!绝妙!竟能将圣人之言与这皂角泡泡联系得如此深入浅出!此子之才,在于能化俗为雅点石成金,于平凡琐事中悟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
他对林闲的欣赏与器重,此刻已达到了顶点,心中那个“必须将此子收归麾下”的念头,变得无比坚定。
而周围那些还在绞尽脑汁堆砌“神农氏、黄帝、尧舜禹汤”的士子们,浑然不知。
某人已经用一块滑掉的肥皂,演绎了一场何等精彩的“通变”实践课。
http://www.zwhl.cc/zw35694/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