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去小说网 > 大明:剩30天亡我靠纳妾救天下 >第247章 陈圆圆的亲笔信,情真意切的劝说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47章 陈圆圆的亲笔信,情真意切的劝说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

  夜色深重,自京城向北的官道,像一条在黑暗中沉睡的巨蟒。

  马蹄声敲碎了沿途的死寂,溅起的尘土在稀疏的月光下,化作一蓬蓬灰白的雾。小六子伏在马背上,身形与坐骑几乎融为一体,只有那双在夜色中依旧锐利的眼睛,警惕地扫视着前方无尽的黑暗。

  寒风如刀,割在脸上。这已是初夏时节,可越往北走,风中便越是带着一股不属于这个季节的萧杀之气。官道两旁,时不时能看到蜷缩在路边的黑影,那是从更北边逃难而来的流民。他们麻木地看着这匹快马从身边掠过,眼中没有惊奇,只有一片死寂的空洞。

  战争的阴影,早已越过了山海关,笼罩了整个北地。

  小六子怀里,紧贴着胸口的位置,揣着那封信。信纸的触感很薄,却带着一丝女子身体的余温,还隐约有一缕极淡的兰花香气,与他身上混杂着汗水与风尘的气息格格不入。

  这封信,比他腰间的匕首,怀里的火铳,都要更加重要。他知道,这薄薄的一张纸,或许就是主公撬动天下棋局的那根杠杆。

  他想不明白,一封信,如何能让吴三桂那种手握数万精兵、盘踞一方的枭雄改变主意。但他无需想明白,他只需要执行。主公的每一个命令,在他看来,都自有其深意。

  想起临行前主公那句半开玩笑的嘱咐,小六子忍不住咧了咧嘴。

  “就说你是陈圆圆姑娘的仰慕者……”

  他低声念叨了一遍,觉得这说辞比直接说自己是锦衣卫要离谱多了。不过,离谱才好,离谱才没人信,没人信,反而最安全。

  他催动马匹,速度又快了几分。夜色在他身后飞速倒退,黎明之前,他必须赶到那座雄关之下。

  而此刻,在那封信的字里行间,一个女子的心事,正随着墨迹无声地流淌。

  林渊没有看过信的内容,但以他对陈圆圆和柳如是的了解,他几乎能想象出那信中会是何种光景。

  那绝不会是一封充斥着家国大义的檄文,也不会是声泪俱下的规劝。那样的文字,只会让吴三桂感到厌烦和轻蔑。

  信的开篇,或许连一个正式的称谓都没有。它可能只是以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开始,像是在故友重逢的闲谈中,轻轻抛出的一片落叶。

  “不知将军,还记不记得苏州城外,那棵雨后初晴的柳树?”

  没有提平西伯的爵位,只是一声“将军”。这是她过去对他的称呼,亲近,又带着恰到好处的距离,瞬间便能将人的思绪,拉回到数年之前,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里。

  那时的他,还不是拥兵自重的边关大帅,而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那时的她,也非名动京城的绝代佳人,只是一个在秦淮河畔轻唱浅吟的歌女。

  信中,她会用最平淡的笔触,追忆那些旧事。她不会写两人之间的风花雪月,那太轻浮。她会写那天的风,那天的水,那艘画舫上茶水的温度,以及他谈论起辽东战事时,眼中闪过的光。

  她将自己放在一个仰望者的位置,描绘着她眼中那个曾经的英雄。

  然后,笔锋会不着痕迹地一转,开始讲述那个“傻女人的故事”。

  “妾闻人言,世间女子,如藤萝附木,总盼能寻得一株参天大树,遮风挡雨。昔年,妾亦是如此痴傻,以为遇见了那棵树……”

  她会写自己被送入京城的惶恐,写在那辆颠簸的马车里,对未知命运的恐惧。她会坦陈,在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吴三桂这个名字,是她唯一的指望,是她想象中能将她从泥潭中拉出来的唯一一双手。

  这并非虚言,而是她当时最真实的心境。这份坦诚,足以卸下任何男人的心防。因为它满足了一个男人最原始的虚荣——成为一个弱女子在绝望中唯一的拯救者。

  信写到这里,已经将吴三桂高高捧起,让他沉浸在对过往的追忆和对自身英雄形象的满足之中。

  然而,真正的杀招,才刚刚开始。

  “辗转至今,未曾想,昔日风雨,竟已如隔世。如今偏安一隅,庭前有兰,案上有书,竟也寻得几分旧时在江南也未有过的安宁。偶闻窗外风声,不再惊惧,只当是寻常夜罢了。”

  这一段,是柳如是所说的“刺”,也是林渊所想的“镜子”。

  她没有提林渊,没有提她如今身在何处,更没有提她过得有多好。她只用了最平静的口吻,描述了一种状态——安宁。

  这种安宁,是她过去从未拥有过的。跟他在一起时没有,在宫中没有,在被李自成掳走时更没有。

  她甚至会轻描淡写地提一句:“前些时日,京城大乱,炮火连天,妾身所在的院落却始终平静。听闻是一位姓林的将军力挽狂澜,护住了满城百姓。妾虽不知其人,却也时常感念,是他给了这京城内外,无数像妾身这般的寻常人,一个能安稳睡觉的夜晚。”

  她将自己归为“无数寻常人”中的一个,将林渊描述成一个遥远而模糊的符号。这种刻意的疏离,反而比任何炫耀都更加诛心。

  它在告诉吴三桂:你看,你当年许诺给我的一切,我如今都得到了。但给予我这一切的,却不是你。我甚至不需要依附于某一个特定的男人,而是依附于一个被英雄守护着的、安稳的大环境。

  你吴三桂曾是我唯一的“参天大树”,可如今我发现,我需要的,是一整片没有风雨的森林。

  这根刺,会深深扎进吴三桂那颗骄傲的心。他视若珍宝、心心念念想要夺回的女人,不仅没有在失去他之后凋零,反而活得更加从容,更加通透。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足以让他所有的理性权衡,出现一道裂缝。

  信的结尾,将是最后一击。

  “妾身一介女流,不懂家国天下。只知英雄之名,当立于万民之上,而非一时之得失。近闻北地风紧,关外铁马冰河,常自忧思,不知当年画舫中那个许诺要‘封狼居胥’的少年将军,如今安好?”

  她将话题,从个人的情感,再次拉回到了他的功业和名声之上。她没有劝他为大明尽忠,而是问他,那个曾经有远大抱负的少年将军,是否还安好?

  这是一种更高明的绑架,用他自己的过去,来绑架他的现在。

  最后,信会以一句看似平淡的祝福收尾。

  “愿将军珍重,留千古令名,莫要让妾身,也让天下人,看错了人。”

  每一个字,都情真意切。没有一句指责,没有一句强求。通篇都在回忆,在感慨,在诉说一个女子的心路历程。可每一个字,又都像一把淬了毒的钩子,钩着吴三桂的虚荣、他的执念、他的骄傲,以及他内心深处,或许还剩下那么一丝的少年意气。

  这封信,不是劝降书,也不是求情信。

  它是一首挽歌,为他们逝去的过去而唱。

  它也是一封战书,是一个女人,向一个男人证明,她已经挣脱了他所赋予的命运。

  ……

  天边,泛起了一抹鱼肚白。

  小六子勒住马缰,坐下的战马发出一声疲惫的嘶鸣。

  在他的前方,地平线上,一座雄伟的关城,如同一头匍匐在晨曦中的巨兽,渐渐显露出它狰狞的轮廓。

  那便是山海关。

  关墙之上,旌旗林立,隐约可见巡逻士卒的身影。关外,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肃杀之气即便是隔着这么远,也仿佛能扑面而来。他知道,在那片平原的尽头,便是多尔衮的数十万满清铁骑。

  关内关外,只隔着一道墙,却隔着两个世界,隔着大明朝最后的国运。

  小六子翻身下马,牵着马,混入一队早起入关的商贩之中。他压低了头上的斗笠,将怀中的信又往里揣了揣。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开始不受控制地加速。

  这封信,究竟会在这座雄关之内,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他不知道,但他知道,他即将成为那投石问路的第一人。而他手中的这颗石子,是主公和两位主母,用人心和谋略,精心打磨而成。

  它必将在这潭深水里,激起最响亮的回音。
  http://www.zwhl.cc/zw36908/2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