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去小说网 >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 >第13章 终获认证,薪火全球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3章 终获认证,薪火全球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当代续脉 第十三章 终获认证,薪火全球

  2026 年盛夏,良渚遗址的荷花铺满护城河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终审结果从巴黎传来 ——“史前文明 — 丝绸之路” 正式列入 “人类文明交流遗产” 名录,评语中写道:“该项目以多维度实证还原了人类早期文明互融的完整脉络,其‘活态传承’模式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典范,彰显了‘多元一体、互融共生’的人类共同价值。”

  消息公布的瞬间,良渚数据中心爆发出欢呼声。沈青崖握着手机,声音带着颤抖:“我们做到了!沈敬之的‘文明传承计划’,护宝先辈的默默坚守,终于被世界看见、认可!” 林晚秋则立刻拨通马可的视频电话,屏幕那头,佛罗伦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举着 “祝贺申遗成功” 的横幅,马可笑着说:“全球特展的筹备已经就绪,就等你们带着文物复制品与数字档案来了!”

  一个月后,“文明共融 —— 史前与丝绸之路文明交流” 全球特展在佛罗伦萨博物馆拉开帷幕。展厅中央,良渚万流玉琮、古蜀鱼鸟纹玉璋、土耳其汉代玉璧、乌兹别克斯坦史前玉珠的复制品一字排开,中间用动态投影还原古河道与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游客站在任意一件文物前,都能通过 AR 技术看到它与其他文物的纹饰、玉料关联。

  开幕式上,张守业代表 “护脉志愿者团队” 发言,他手中捧着爷爷的修复刀:“七十多年前,我的爷爷在苏州地窖里修复宋瓷残片,那时他或许想不到,祖辈守护的文物,会成为连接全球的文明纽带。今天,这把修复刀不仅修复过文物,更修复了我们对文明传承的信念 —— 它告诉我们,守护文物,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记忆。”

  特战的 “青少年传承专区” 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小宇与卢卡共同设计的 “纹饰拼图互动屏” 前,挤满了各国孩子;晓晓带着苏绣非遗工坊制作的 “文明纹饰挂件”,教外国小朋友用丝线绣制简单的鱼鸟纹;来自红山研学营的学生们,则用情景剧还原史前先民沿古河道交换物资的场景,引得观众阵阵掌声。

  “没想到五千年前的文明,离我们这么近!” 一位法国小朋友在体验完拼图后,拉着妈妈的手说,“我也要像小宇哥哥一样,做文明的守护者。” 这句话让林晚秋深受触动,她与团队、马可团队商议后,决定正式启动 “护脉传承人” 全球计划 —— 在各国招募青少年志愿者,通过线上数字档案馆学习史前与丝绸之路文明知识,参与本地文物保护实践,定期举办跨国研学交流活动。

  计划启动当天,全球有 20 多个国家的 300 多名青少年报名。来自埃及的女孩阿米娜在报名留言中写道:“我在特展上看到良渚玉琮的纹饰,和我们国家的史前陶器纹饰很像,我想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告诉更多人人类文明是相通的。”

  与此同时,“史前文明传承联盟” 联合全球 10 所高校成立的 “文明交流研究中心”,也在良渚遗址举行揭牌仪式。研究中心的首个项目,就是对中亚、欧洲地区的史前遗址展开联合勘探,寻找更多 “史前 — 丝绸之路” 文明交流的证据。周教授在揭牌仪式上表示:“申遗成功不是研究的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让‘多元一体’的文明理念,通过更多实证,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深秋时节,“护脉传承人” 计划的首批跨国研学活动在红山遗址举行。来自中国、意大利、埃及、法国的 20 名青少年,跟着考古人员参与 “模拟考古”,在安全区域挖掘石器复制品;一起走访古河道生态区,观察植被与水系的关系;还共同创作了一幅 “全球文明传承长卷”,将各国的史前纹饰、丝绸之路文物元素融入其中。

  闭营仪式上,小宇将沈敬之考古手稿的复刻本送给阿米娜:“这上面记录着我们先辈的守护故事,现在,我们把它交给你,希望你能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寻找文明交流的证据。” 阿米娜则回赠了一枚埃及史前陶器纹饰的拓片:“这是我们国家的文明印记,就像你们的玉骨符号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藏。”

  当晚,团队站在红山古河道旁,看着青少年们放飞写有 “文明共融” 字样的孔明灯。孔明灯在夜空中连成一片,照亮了古河道的轮廓,也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李建国感慨道:“从爷爷的文物登记册,到现在的全球传承计划,我们终于实现了‘文物不分你我,守护不分地域’的承诺。”

  林晚秋拿出手机,翻看着这些年的照片 —— 良渚玉琮的数字建模、红山研学营的欢声笑语、佛罗伦萨特展的热闹场景、青少年们创作的长卷…… 每一张照片,都是文明传承的见证。她轻声说:“沈敬之在手稿里写‘文明永续’,现在我明白了,文明的永续,不是文物的永存,而是守护精神的代代相传,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共同为了‘互融共生’而努力。”

  晚风拂过古河道,带着泥土的气息与远处孔明灯的温暖。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 “当代续脉” 故事,在全球传承的浪潮中,写下了圆满的一笔 —— 从近代护宝人的坚守,到当代人的跨国协作,从史前文物的挖掘保护,到人类文明遗产的全球传承,一条跨越五千年的文明脉络,终于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实现了 “万流归宗、薪火全球” 的愿景。

  而这份传承,还将继续 —— 在青少年的研学笔记里,在考古人员的勘探工具上,在全球人民对文明共融的期待中,永远延续下去。

  (全篇完)
  http://www.zwhl.cc/zw43613/19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