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孙老倔“雕”木牛流马,耕地时散架笑翻田埂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开春化冻,地里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意,平安县百姓的心思都活络起来,春耕是头等大事。 可今时不同往日,赵光弼的官兵虽然后撤三十里,但牲口市被看得死死的,大牲口——尤其是耕牛,根本进不了平安县。往年依靠的几家大户的耕牛,也在围城期间损耗了不少。眼看着播种的最佳时节一天天过去,地里还硬邦邦的,不少人家只能靠人力一镐一镐地刨,效率低下,人人愁眉不展。这时,孙老倔站了出来。老头儿一头扎进他那堆满工具和木料的后院工棚里,几天没怎么露面,只有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弥漫的木屑味儿传出来。众人好奇,问他鼓捣啥,他脖子一梗,花白的胡子翘着:“咋?没张屠户,还吃带毛猪?没大牲口,地就不种了?俺老倔有法子!”
原来,他打上了古书的主意。杜明远留下的书箱里,有几本残旧的工巧古籍,其中就有关于“木牛流马”的模糊记载。孙老倔不识字,但他能让狗蛋念给他听,自己再凭着几十年和木头打交道的手艺和经验去琢磨、复原。他想的不是诸葛亮那种用于山地运粮的奇巧器械,而是更实际、更接地气的——能下地拉犁的“木牛”。
“诸葛武侯能造木牛流马运粮,俺孙老倔就不能造个木牛耕地?” 他憋着一股劲,要把这“老手艺”在平安县发扬光大。红姑手下的暗卫,甚至被他派去周边州县,偷偷画回些水车、纺车的结构图,供他参考。
半个月后,孙老倔的“木牛”终于出炉了。这玩意儿个头不小,骨架是结实的榆木,关键关节处还包了铁皮,前面有个类似牛轭的套具,后面连着犁铧。靠人力在后面推着走,通过一套复杂的齿轮和连杆带动犁铧入土。看着是那么个意思,孙老倔给它起名叫“倔牛一号”。
试车这天,几乎半个县的人都跑来看热闹。地点选在县郊一块平整的熟地。孙老倔亲自调试好“倔牛”,然后让两个平日里力气最大的护矿队小伙子上前掌辕。众目睽睽之下,小伙子们喊起号子,用力往前推。
起初,“倔牛”还真往前挪动了几步,犁铧也切进了土里,翻起一道泥浪。围观的人群发出一阵欢呼!孙老倔捻着胡须,脸上露出难得的得意。可好景不长,刚犁了不到一丈远,就听“咔嚓”一声脆响,“倔牛”身子一歪,左侧的木质轮轴承受不住扭力,断裂了!紧接着,连接犁铧的连杆也脱了扣,整架“木牛”瞬间散了架,木头零件哗啦啦掉了一地,推车的小伙子收力不及,一头栽进刚翻开的泥地里,摔了个结结实实的嘴啃泥。
现场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哄笑声!尤其是那群半大小子,笑得前仰后合,拍着大腿直喊:“倔爷!您这‘倔牛’是纸糊的吧?咋还不如俺娘和面劲儿大呢?”“哈哈哈,这不是耕地,这是耍猴戏呐!”
孙老倔的脸一下子涨成了猪肝色,冲上去对着散架的木头又踢又骂:“不争气的玩意儿!白费老子那么多好木料!” 他蹲在地上,心疼地捡起断裂的轮轴,仔细查看断口,眉头拧成了疙瘩。狗蛋赶紧上前安抚:“孙爷爷,您别急,第一次嘛,能走几步就不错了!当年诸葛丞相说不定也失败过好多回呢!”
嘲笑归嘲笑,笑过之后,现实问题还是没解决。 几个老庄稼把式围上来,一边帮孙老倔收拾残局,一边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老倔啊,心意是好的,可这木头家伙,终究不是真牲口,吃不住劲啊。”
“关键是地头转弯不灵便,真牲口通人性,知道咋使劲,这木头疙瘩死性。”
“我看啊,关键地方的木头不行,得换更结实的,或者用铁件。”
“那个齿轮也太复杂了,容易卡住,能不能弄简单点?”
孙老倔闷头听着,不吭声,但心里在默默记下。他这人倔是倔,但不固执,尤其在意手艺上的成败。他也明白,光靠闭门造车不行。下午,他拎着一壶酒,主动去找李火火喝酒。李火火常年在矿厂,跟铁器、机械打交道多。几杯酒下肚,孙老倔道明来意。李火火一听就乐了:“倔叔,您早该来找我!木头不行的地方,换成铁匠铺打的小零件不就行了?包在俺身上!”
第二天,孙老倔又去了织坊。他发现织机的踏板和传动结构非常巧妙,用很小的力就能带动复杂的机构运转。他蹲在织机旁看了半天,还动手比划,若有所悟。小丫和柳娘子也给他出主意,说能不能借鉴水车的原理,用脚踏的力量,解放双手来扶犁?
吸收了众人的建议,孙老倔重整旗鼓。李火火带着铁匠连夜赶制了一批坚固的铁制齿轮和连接件;孙老倔自己则重新设计结构,简化了传动,增加了关键部位的强度,还参考织机踏板,设计了一个脚踏用力的装置。这一次,他不再追求一步到位的“木牛”,而是先造一个更实用的“人力犁”。
十天后,改良版的“倔牛二号”再次下田试验。 这次围观的人更多了。新的器械虽然还是木头主体,但关键部位换上了铁件,结构也稳固了许多。操作方式也改了,变成一个人坐在前面架子上脚踏驱动,一个人在后面扶犁。在众人期待又略带担忧的目光中,“倔牛二号”缓缓启动,虽然速度依然很慢,吱吱嘎嘎作响,但竟然稳稳当当地犁完了一垄地!虽然没有耕牛快,但比纯人力刨地效率高多了!
人群中爆发出真正的、带着敬佩的欢呼声!孙老倔这次没笑,只是长长舒了一口气,用粗糙的手掌抹去额头的汗水,眼神里有了光。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完美,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比如如何更省力,如何适应不同的土质。但至少,这条路子走通了!老手艺遇到了新问题,靠的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而是集思广益,不断改进。
很快,根据孙老倔的图纸和经验,平安县的木匠和铁匠联合起来,开始批量制作这种简易人力犁。虽然效率无法与耕牛相比,但在那个特殊的春天,这些凝聚着众人智慧的“铁木疙瘩”,确实解了平安县的燃眉之急,让春耕的种子得以按时播撒到土地里。孙老倔的“倔”,也因此成了平安县逆境求生的一个缩影。
http://www.zwhl.cc/zw47745/6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