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拆部门墙

最新网址:http://www.zwhl.cc
  企业做大到一定份上,容易得一种“大企业病”,叫“部门墙”。啥意思呢?就是各个部门各占一个山头,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内部流程走得倍儿熟,可一到要跟别的部门协作,那就跟要翻山越岭似的,手续繁杂,效率低下。严重的时候,甚至互相拆台,内耗得厉害。

  咱们SUdU,发展到2016年底,隐隐约约也有了这点苗头。公司业务形成了两大块:一块是起家的老本行,电商网批,以云飞、波波为核心,稳扎稳打,是公司的“压舱石”;另一块是后来开拓的微商新军,以刘春宇、吴永浪为先锋,灵活机动,是公司的“增长极”。这两块业务,客户群不一样,玩法不一样,考核指标也不一样。时间一长,这“墙”就慢慢砌起来了。

  最明显的,是开月度经营会的时候。网批团队汇报,张口闭口“毛利率”、“库存周转率”、“大客户续约率”,数据扎实,透着一股子“家有余粮,心里不慌”的沉稳。微商团队汇报,则满嘴“流量”、“转化率”、“裂变”、“GmV”,激情四射,带着一股“快打旋风”的冲劲。两边人马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表面上客客气气,但眼神一交汇,那味道不对:网批的觉得微商的咋咋呼呼,不踏实;微商的觉得网批的暮气沉沉,跟不上时代。

  这种隔阂,体现在具体业务上,就更明显了。

  比如设计部,林夕带着团队,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网批的主品牌SUdU上,设计风格偏稳重、实穿。对于微商那边的SUdUhood子品牌,虽然也支持,但潜意识里总觉得那是“小孩闹着玩的”,设计上给的是“边角料”精力,出的款有时跟不上微商渠道追求的“快时尚”和“强视觉”需求。刘春宇没少为这事私下跟我诉苦:“汪总,林夕姐那边的设计,好是好,但不够‘炸’,在朋友圈里刷不出来啊!”

  再比如供应链,云飞掌舵,一切以“稳”字当头。生产计划排得满满当当,都是基于网批大订单的预测。微商那边经常突然来个“爆款”,要求紧急加单几百件,在云飞看来,这简直就是“瞎胡闹”,严重打乱生产节奏,成本也高。为这事,刘春宇和云飞没少在协调会上顶牛。

  就连波波负责的线上代理体系,和微商的代理体系,也像两条平行线,老死不相往来。资源不共享,经验不交流,甚至还有点暗中较劲的意思。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哪儿行啊!这分明是左右手互搏,力气都耗在内部了!公司要发展,必须把这两股绳拧到一块儿,形成合力才行。不能再让它们各干各的了,得“修桥铺路”,把这堵“部门墙”给拆了!

  我没急着开大会说教,那玩意没用。我琢磨着,得找个具体事儿,让两边的人先干到一起去,在干中磨合,在事上见真章。

  机会很快就来了。年底规划明年春季新品,微商团队根据数据反馈,强烈要求上一批更具“国潮”元素、设计更夸张的卫衣和外套,认为这能引爆年轻市场。但网批团队基于传统客户分析,认为这类产品过于前卫,风险太大。

  吵到我这,我没当裁判,而是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这样,春宇、林夕,你们俩牵头,成立个‘春季联名款’特别项目组。不从属于任何一方,独立运作。目标就一个:搞出一个既能体现SUdU主品牌调性,又能打动微商年轻人群的‘破圈’产品来!云飞、波波,你们供应链和渠道端全力配合。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我要看到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我这招,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把矛盾直接转化成合作任务。一开始,气氛那叫一个尴尬。林夕觉得春宇的数据分析“太虚”,春宇觉得林夕的设计理念“太老”。开会就跟吵架似的。

  我不管,定期听汇报,只问进度,不干预细节。逼得没办法,林夕团队只好放下身段,认真去研究春宇提供的用户画像和热点数据;春宇团队也硬着头皮,去学习色彩、版型、面料这些设计基础知识。俩人甚至带着团队,一起跑到线下体验店,蹲点观察真实客户的穿搭和反馈。

  吵了半个月,磨了半个月,奇迹发生了。双方终于找到了结合点:林夕从传统苏绣中汲取灵感,设计了一个既典雅又潮酷的“锦鲤”图案;春宇团队则建议用更鲜亮的色彩和oversize版型来呈现,并策划了一个“新年跃龙门”的营销主题。供应链云飞这边,也提前介入,找到了能实现这种特殊刺绣工艺的优质厂家。

  当样品出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眼前一亮!这衣服,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街头潮流感,恰到好处。项目组的隔阂,在共同的作品面前,瞬间冰释。林夕笑着说:“没想到,你们年轻人喜欢的数据里,还真藏着宝贝。”春宇也佩服道:“夕姐,还是您功力深,这图案一上,档次立马不一样了!”

  “锦鲤”系列一经推出,果然大获成功!不仅在微商渠道成为爆款,连网批渠道很多老客户也纷纷下单,认为SUdU品牌“更年轻、更有趣了”。这次合作,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部门墙”上的第一道锁。

  趁热打铁,我推动了一系列“拆墙”动作:

  第一,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由我牵头,林夕、刘春宇、吴永浪、云飞、波波等核心负责人都是委员。定期开会,不再分业务线汇报,而是共同审议品牌战略、产品规划、资源分配。逼着大家坐在一起,从公司整体利益思考问题。

  第二,建立“资源池”机制。林夕的设计团队,不再是网批的专属,而是公司的公共资源。微商、电商、线下店,都可以根据需求“下单”,设计部按优先级统筹安排。反过来,微商在内容创作、社群运营上的成功经验,也整理成手册,向网批团队开放共享。

  第三,推行“轮岗制”和“项目制”。鼓励核心骨干短期参与到其他业务线的项目中。让做微商的去了解一下网批大客户的沉稳需求,让搞网批的去体验一下微商前线打仗的刺激。在具体项目里,用“成败”作为共同的目标,而不是各自的KpI。

  第四,数据彻底打通共享。钟旭牵头,把电商和微商的后台数据壁垒彻底打破。让大家能看到完整的用户旅程:一个客户可能先在网批平台浏览,又在微商公众号看内容,最后在线下店成交。数据面前,没人再敢说“我的客户如何如何”,客户是公司共同的资产。

  变化是潜移默化,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波波开始主动邀请刘春宇团队,给网批代理做社群运营的培训;云飞会主动向微商团队同步供应链的最新产能和柔性生产可能性,以便他们做营销计划时更有数;林夕的设计会更主动地征询吴永浪团队关于潮流趋势的意见。

  最让我欣慰的是,年底开年会的时候,以前泾渭分明的座位格局被打破了。云飞能跟刘春宇勾肩搭背地喝酒,林夕和吴永浪能头碰头地讨论明年视频的创意。那种“我们是一伙的”氛围,终于出来了。

  企业内部的“墙”,往往不是有意砌的,是在各自奔跑中自然形成的。拆墙不能靠强拆,得“疏”,得创造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点,让大家在合作中尝到甜头,墙自然就塌了。

  老臣是宝,但需要“重新激活”。他们经验丰富,底盘稳,但容易有路径依赖。老板的责任,不是淘汰他们,而是为他们创造新场景,激发新动能,让他们宝贵的经验和新的市场变化结合起来,焕发第二春。

  组织的最高境界,是“生态协同”。不是谁管着谁,而是互相需要,互相成就。电商是稳健的“躯干”,微商是灵活的“触角”,线下店是深度的“体验场”,设计、供应链、技术是共用的“基础设施”。大家各司其职,又血脉相通,这个组织才有持续的生命力。

  看着这帮老兄弟在新格局下找到新位置,融成一股劲,我心里比当年赚了第一个一百万还踏实。这证明,SUdU这艘船,不仅船体更结实了,船员们的协同作战能力,也上了个大台阶。这才是未来能抗风浪的真正底气。
  http://www.zwhl.cc/zw47910/2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zwhl.cc。爱去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zwhl.cc